刘家栋担任陈云第一任秘书。1917年7月出生于北京,2012年11月2日去世,曾用名刘甲三,祖籍河南修武,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生前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研究室主任,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其一生经历与革命、建设各个时期的发展紧密相连,始终秉持严谨务实的作风投身工作。 1937年11月,刘家栋前往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留校,这段经历为他此后的革命工作筑牢了思想与理论基础。1938年5月,他开始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同志的秘书,同时兼任中央青委干事,在此后的延安时期(1938—1945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巩固根据地、推进党的建设的关键阶段,他直接参与重要党务与组织工作的协调处理,近距离感受并学习陈云同志的工作方法与思想作风。工作中,陈云同志以“牵牛鼻子”为喻教导他抓核心问题,比如撰写会议总结前需先独立分析问题本质再结合中央精神查漏补缺,以此锻炼他的政治判断力与文字能力;还反复强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工作态度,要求汇报情况必须基于实地调研数据,杜绝主观臆断或照搬文件。除日常工作外,陈云同志还为他制定系统的马列经典著作学习计划,亲自检查读书笔记,并强调“共产党员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必须懂得革命理论”,督促他夯实理论根基,这些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刘家栋。 1941年10月后,刘家栋调任地方岗位,先后担任陕西省富县县委组织部部长、延属地委政务秘书,在基层实践中积累经验。抗战胜利后,他投身东北根据地建设,历任延安赴东北干部队党支部副书记、中共中央西满分局调研组组长、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部长兼一区区委书记、西满分局秘书室主任、分局书记李富春同志秘书、东北局秘书等职,在根据地发展与组织建设中持续发挥作用。1949年7月起,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建设时期,他又先后担任吉林市委副书记、书记,鞍山市委第一副书记,四川重庆市委常委、建筑交通工作部部长,以及重庆北碚钢铁厂厂长、水轮机厂厂长,重庆手工业管理局局长等职,在地方治理、工业生产与经济管理领域积极作为,“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遭受迫害,但始终坚守信仰。 1972年9月后,刘家栋恢复工作,历任四川重庆市科技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文化局局长、党委书记,四川省委宣传部第一副部长、省委委员,在科技、文化与宣传领域继续贡献力量。1979年7月,他调任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研究室主任,以丰富的工作经验助力纪检工作开展。即便到了晚年,刘家栋仍不忘传承红色记忆,于1991年出版《陈云在延安》等回忆著作,以亲历者的独特视角详实记录陈云同志的政治智慧与人格风范,这些作品成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史料,为后人了解特殊历史时期的党建与领导工作提供了珍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