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0年阴影的终结,汉人对八旗兵恐惧的覆灭 从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到16

200年阴影的终结,汉人对八旗兵恐惧的覆灭 从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到1640年的松锦大战(1642年结束),八旗军20年时间将明军至少30万野战精锐埋在了辽东和华北。清军入关后又迅速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南明的军队,无数次惨败后,中原士绅和百姓对崛起于关外的八旗军产生了莫名的恐惧。以至于只要知道八旗军参战,明军的士气就低了一档。 可到了咸丰年间,这恐惧的根基开始松动了。1853年太平军北伐,一路打到天津杨柳青,咸丰帝急调京营八旗精锐阻击。按当年的规矩,八旗兵一到,叛军该望风而逃,可实际战况是:八旗军列阵刚一接战,就被太平军的土炮轰得阵脚大乱,骑兵竟被步兵追着砍。《清文宗实录》里记着,负责指挥的蒙古都统胜保,战后奏折里含糊其辞,只说“贼众凶悍,我军稍却”,可民间笔记写得明白:“旗兵皆弃甲而走,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 这时候的八旗军,早不是关外那支能征善战的劲旅了。入关后养了近两百年,世袭的旗人子弟大多成了“铁杆庄稼”的受益者——每月领着俸禄,除了遛鸟、听戏,连马都懒得骑。乾隆年间还有部分旗兵保持训练,到了道光、咸丰朝,京营八旗的校场都改成了菜地,军官们把操练的银子挪去开当铺,士兵能拉弓的都没几个。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里吐槽过:“见过驻守荆州的八旗兵,十个人里有八个扛不动长矛,还不如乡下的团练壮实。” 真正打破恐惧的,是汉人自己练的军队。1854年湘潭之战,曾国藩刚练的湘军与太平军正面交锋。当时太平军里不少老兵都经历过与八旗军的战斗,见湘军是“汉人乡勇”,起初根本没放眼里。可湘军不一样——他们是募兵制,选的都是山乡农民,能吃苦,又有同乡情谊,曾国藩还亲自给他们讲“卫道”的道理。战斗中,湘军士兵抱着“打死仗”的狠劲,硬是把太平军逼退了三十里。这一战后,湘军里开始流传一句话:“八旗兵能打的,咱们也能打;八旗兵打不了的,咱们照样能打。” 更关键的是1860年之后,清廷不得不把平叛的主力从八旗军换成湘军、淮军。这些汉人军队不仅能打太平军,还在与捻军的作战中多次击败蒙古骑兵(当时蒙古骑兵已算八旗体系里的精锐)。1865年高楼寨之战,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被捻军全歼,而李鸿章的淮军用洋枪队稳住了战线。这时候朝野上下都看明白了:能保大清的,早不是那些世袭的旗人了。 到了光绪朝,连朝廷的新军都由汉人将领主导。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招的全是汉人,用的是洋枪洋炮,训练方法也学西方。这时候再没人提“八旗军不可战胜”的话了——甲午战争中,残存的八旗军在辽东一触即溃,反倒是汉人为主的北洋水师还在拼死抵抗。两百年的恐惧,就这么在一次次“汉人军队能打仗”的事实里,慢慢消解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