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怎么拥有歼20的?美国宣称:中国瞒了全世界! 时间回溯到多年前,当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在先进战机领域取得进展时,中国深知,必须要加快脚步,打造属于自己的先进战机,来捍卫国家的领空安全。 当时,国际形势复杂,空中力量的对比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航空人肩负起了艰巨的使命。 为了研制歼 - 20,无数科研人员投身其中。他们从基础理论研究开始,一点点摸索前行。在设计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五代战斗机所需要的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等技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每一项都是巨大的难题。 但科研团队没有退缩,他们秉持着 “非对称超越,无边界创造” 的理念,不盲目跟随其他国家,而是根据中国的战略需求,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预研和论证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们一步一个脚印。他们先后确定了五代机的总体方案,提出工艺制造技术攻关项目,完成相关功能样段的设计与制造,还打造出五代机 1:1 全尺寸展示样机。 那时候,数字化协同平台、三维仿真设计装配、内埋式主武器弹仓等一系列前瞻性探索,都为后续的研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研制初期,为了提升歼 - 20 的研制质量,缩短研制周期,总师系统决定采用全三维数字化设计 / 制造 / 管理技术。这意味着要抛弃传统的方式,一切都要在全新的数字化领域中摸索。 设计人员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多专业协同设计及设计制造并行协同带来了工作模式的碰撞与磨合。但大家咬牙坚持,多次推倒重建,始终将歼 - 20 的质量和性能放在首位。 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短短数月就完成了歼 - 20 验证机全部机体结构全数字化数模设计,并正式发图。 在研制过程中,还有许多艰难的决策。比如,总师系统团队发现机电管理系统改成新的系统架构,飞机性能会有质的飞跃,但这意味着之前的工作要全部重来。 经过深思熟虑,歼 - 20 团队选择了后者,上级机关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机电管理系统研发团队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工作了半年之久。还有在架构设计上,是采用传统的封闭式架构,还是全新的开放式架构,设计人员们也经历了艰难抉择。 最终,为了歼 - 20 未来的改进和性能提升,他们选择了开放式架构,为整机的软硬件预留了更新升级的空间。 2011 年 1 月 11 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歼 - 20 首架技术验证机成功首飞。那一刻,整个中国都为之沸腾。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续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科研人员们继续对歼 - 20 进行改进,从指标体系、人机工效、制造装配、试验试飞、保障模式等各个方面入手,不断优化。他们攻克了号称 “飞跃之框” 的整体框制造难题,按照 “性能需求、开发研制、评估验证” 循环推进思路,让试验、试飞、定型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重要成果。 如今,歼 - 20 已批量列装中国空军部队,并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它多次在航展等场合亮相,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强大实力。 从首飞时的惊艳,到如今的不断升级改进,歼 - 20 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它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伟大跨越。 那么,对于歼 - 20 未来的发展,大家有什么期待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