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44亿医疗器械收购紧急叫停!老大老二合并,真省钱还是变相涨价?

你有没有发现,去医院做一次介入手术,比如放个支架、通个血管,用的耗材越来越贵?

医生说:这材料先进,润滑好,安全。

可你心里打鼓:是不是因为没得选,所以价格才越来越高?

今天械友要告诉你一个刚发生的“大事件”——美国监管机构紧急叫停了一笔44亿人民币的医疗器械收购案。

不是因为技术不行,也不是因为钱不够,而是因为:两家行业巨头一合并,以后你可能连“选”的机会都没有了。

这事听着远,毕竟是外国的事,但其实离我们很近。它背后,是一场关于“医疗耗材能不能垄断”的大博弈。

事情是这样的:一家名叫GTCR的私募资本巨头,原本打算花6.27亿美元,把行业里最大的公司Surmodics给买下来。但问题是,它早在2022年就已经收购了行业老二Biocat。这一买,不得了——两家加起来市场份额超过60%,基本上这个细分市场就被这一家资本控制了。

于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坐不住了,8月21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立即阻止这笔交易。他们说得非常直白: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投资,而是在“消灭竞争”。

Surmodics是谁?听起来陌生,但你可能用过它的技术。

先说Surmodics。这公司你可能没听过,但它干的事,直接关系到你做手术时的安全。

它是美国最大的亲水涂层供应商。什么叫亲水涂层?简单说,就是涂在导管、导丝、支架这些介入器械表面的一层“润滑膜”。

你想想,一根导丝要从你手臂血管一路通到心脏,如果没有这层“润滑”,摩擦大了,不仅操作困难,还可能划伤血管,甚至引发血栓。

而Surmodics的技术,就是让这些器械“滑得像鱼一样”,减少并发症。它家的PhotoLink™技术,能做到涂层薄、附着力强、脱落颗粒少,行业里叫“纳米级涂层控制”,很多大厂比如波士顿科学、泰尔茂都在用。

它不是生产商,而是“技术供应商”,靠收专利费和特许权使用费赚钱。这种公司,业内叫“隐形冠军”——不直接面对病人,但缺了它,很多高端器械根本造不出来。

GTCR是谁?私募基金的“并购机器”。

再来说另一个主角GTCR,一家美国老牌私募股权公司。它不造产品,也不开医院,但它专门“买公司、整资源、提效率、卖高价”。

2022年,GTCR先收购了美国第二大亲水涂层公司Biocat。现在,它又想买下第一大的Surmodics,计划以6.27亿美元(约44亿人民币)拿下。这样一通操作之下,如果成功,GTCR将控制美国60%以上的亲水涂层市场。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医院采购这类涂层技术,可能只能从它一家手里买。

为什么监管机构急了?因为“老大+老二=垄断”。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一看这操作,立马跳出来喊“停”!理由就一条:这交易会严重削弱市场竞争,违反《克莱顿反垄断法》第7条。

FTC的律师打了个比方:“就像市场上两家卖油漆的,一家用刷子,一家用滚筒。你说它们不一样?可顾客要的只是‘颜色好看、刷得均匀’,至于用什么工具,根本不关心。现在两家合并了,以后你只能从它那买油漆,价格想涨就涨。”

在医疗行业,这叫“功能性替代”——虽然技术路径不同,比如Surmodics用热光固化,Biocat用紫外线固化,但最终产品性能差不多,医生和医院不会因为工艺不同就换供应商。

更可怕的是,GTCR还控制着30%的共同供应链客户。一旦合并,它完全可以通过“交叉补贴”——比如把涂层便宜卖给自家关联企业,把竞争对手挤出去。

GTCR辩解说:我们技术不一样,不算垄断。

GTCR当然不服。它的律师说:“我们两家技术完全不同!紫外线和热光引发的化学反应路径不一样,涂层的耐磨性、透光率都有差异,这叫‘技术不可替代性’。”

但FTC不买账。他们指出,医疗器械采购是看最终临床效果,不是看化学方程式。医生只关心“这根导丝滑不滑、安不安全”,不会去研究它是怎么固化的。

这背后,是私募基金的“医疗收割模式”。

这事的本质,是私募基金在医疗行业的“收购-整合-提价”套路。

他们先低价收购两家头部公司,合并后削减研发、提高价格,最后高价卖给下家,赚一波快钱。

可问题是,医疗耗材不是普通商品。它是“救命工具”,不是“金融产品”。一旦形成垄断,医院没得选,最终成本都会转嫁到患者身上。

哈佛商学院教授都说了:“当资本把医疗当成赚钱工具,监管就必须出手。”

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警惕“隐形垄断”。

虽然这事发生在美国,但对我们是警钟。中国也在大力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很多关键材料、涂层技术依赖进口或少数供应商。

如果未来也出现“两家合并、一家独大”的局面,会不会导致采购价暴涨、创新停滞?

尤其是那些“卡脖子”技术,一旦被资本控制,风险更大。所以,反垄断不是阻碍发展,而是保护真正的创新和公平竞争。

医疗不能只算经济账。

这起收购案还没最终判决,法官要求9月前再交证据。但无论结果如何,它都提醒我们:在医疗行业,效率和利润不能凌驾于可及性和安全性之上。我们欢迎技术进步,也理解企业整合。但前提是:患者还能有选择,医院还能有议价权,创新还能有空间。

否则,今天的“强强联合”,明天可能就成了“变相涨价”。

而那根通往心脏的导丝,不该因为资本的游戏,变得越来越贵。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中对官方政策的相关解读,仅代表本平台观点,内容以官方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