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太阳]为什么说中国的公知需要一次肃清?2011年那阵子,中国高铁正卯着劲往前冲

[太阳]为什么说中国的公知需要一次肃清?2011年那阵子,中国高铁正卯着劲往前冲,偏有群人跳出来泼冷水,胡舒立带着她的团队。对着动车事故翻来覆去地报,把技术磨合的小坎儿说成天大的败笔,却对高铁跑出来的成绩装看不见。许小年更绝,张嘴就骂高铁是瞎花钱的面子工程,说中国连老本行都没弄明白,不配搞这个。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每一起热点事件,都要警惕“公知体”的“进化”)   2011年甬温线上的那声巨响像一个引爆器,让当时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高铁,一头撞上了舆论的冰山。媒体人胡舒立和经济学家许小年的声音,迅速将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放大成整个国家发展模式的问题,一时间,质疑和担忧弥漫开来。   这不仅让当时埋头苦干的工程师和工人们寒了心,甚至直接导致了国外订单的流失和国内新线路审批的放缓。然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并没有踩下刹车。事实给了当年那些悲观论调最有力的回击。   今天,中国超过4.6万公里的高铁网络,占据了世界总里程的七成以上。它不再是纸上蓝图,而是累计服务超过229亿人次的国民动脉。每天,上万列动车组在这片土地上飞驰,单日运送旅客的峰值达到1600万人次。   高铁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把东北的冰雪与江南的烟雨、戈壁的风沙与沿海的浪潮紧密连接。更重要的是,中国技术开始走出去了,甚至还主导制定了国际铁路联盟的13项高铁系统级标准,彻底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身份转变。   回看当年的那场争论,它集中展现了“公知”群体在那个时代的舆论玩法。他们习惯用放大镜审视国内的问题,对成就却选择性失明,总能站在道德高地上逢中必踩、逢西必捧。   在社交媒体刚刚兴起的年代,他们利用信息差和话语权,很轻易地就把一场具体事故的讨论,升级为对整个体制的攻击,扰乱舆论场,制造社会对立。   但为什么这套玩法后来失灵了?   最核心的原因是中国实打实的发展。时代变了,人心也变了。当高铁的便利成为每个人的日常,当科技的进步触手可及,“面子工程”的说法自然就成了笑话。同时,西方模式在应对各种危机时的狼狈,也让曾经的“灯塔”光环黯淡了不少。   另一方面,技术也拉平了话语权。互联网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麦克风”,信息不再被少数“公知”垄断。成长于国家强盛时期的“90后”、“00后”们,带着天然的自信登上了舆论舞台,他们对那种老套的批判叙事早已免疫。   如今的公众,心态更加成熟和理性。大家能够直面问题,但极度反感那种为抹黑而抹黑的破坏性言论。我们需要的,是能让事情变得更好的建设性意见。   十多年前那个十字路口的选择,今天看来已经无比清晰。那场风波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只在于保住了高铁,更在于它像一场全民参与的压力测试,淬炼出了一个更加自信、也更不好糊弄的国民心态。   高铁的轨道连接了广袤的国土,而那场争论,也意外地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理性与成熟的无形轨道。这场舆论翻身仗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标志着一种社会心态的成熟:人们不再轻易被悲观的论调绑架,而是学会了基于事实和亲身体验,来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