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公牛集团2025半年报“亮红灯”?主业双降、研发砍半

资产质量与现金流状况的恶化,也为公牛集团的经营埋下隐患。

来源丨资本传记

责编丨刘芸汐

在消费电子与电工照明行业加速迭代的2025年上半年,曾凭借“插座一哥”光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公牛集团,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润双降的半年报。这份财报不仅暴露了其核心业务增长乏力的困境,更凸显出新业务尚未形成有效支撑、成本费用管控失衡等多重问题,让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路径打上了问号。

从整体经营数据来看,公牛集团上半年业绩颓势明显。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68亿元,同比下滑2.6%;归母净利润20.60亿元,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至8%。对于业绩下滑,公司将原因归咎于“国际贸易规则重构”与“国内产业消费形态演变”,但这样的外部环境解释,难以掩盖其内部业务结构的深层矛盾——在市场需求仍存的背景下,核心业务的持续萎缩才是业绩承压的关键。

作为公牛集团的“基本盘”,电连接业务与智能电工照明业务两大主营板块上半年集体失速。其中,电连接业务实现收入36.62亿元,同比下降5.37%,这一业务涵盖了公牛标志性的插座、接线板等产品,其下滑意味着公司在传统优势领域的市场份额正遭遇挑战。而智能电工照明业务收入40.94亿元,同比下降2.78%,该业务本应是公牛向智能家居领域延伸的重要抓手,如今却未能实现突破,反而陷入增长瓶颈。两大主业合计贡献了超95%的营收,它们的同步下滑,直接导致公司整体营收失去增长动能。

唯一能为财报增添些许亮色的,是新能源业务33.52%的同比增速,该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3.86亿元。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一增长更多是“低基数效应”下的表象——3.86亿元的收入规模,在公司总营收中占比不足5%,根本无法对冲两大主业下滑带来的业绩缺口。更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业务的增长尚未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其背后可能隐藏着较高的投入成本,若后续不能快速扩大规模、提升盈利能力,恐将沦为“昙花一现”的增长噱头。

除了业务端的困境,公牛集团在成本与费用管控上的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净利润的压力。上半年,公司营业成本同比下降1.55%,降幅低于营收降幅,说明成本控制效率并未随营收收缩而提升。费用端的波动则更为刺眼:管理费用同比激增27.98%,达到3.91亿元,公司解释为“工资、折旧及摊销增加”,但在营收下滑的背景下,管理费用的大幅增长,反映出公司内部运营效率的下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发费用的大幅收缩,上半年研发投入仅2.86亿元,同比下降21.56%,理由是“研发项目调整”,但在行业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研发投入的减少无疑会削弱公司的技术竞争力,影响长期产品创新能力;销售费用虽同比下降17.13%至5.56亿元,但下降原因是“市场推广费、广告费减少”,这一举措可能会导致品牌曝光度降低,进一步影响终端销售。

资产质量与现金流状况的恶化,也为公牛集团的经营埋下隐患。上半年,公司资产减值损失与信用减值损失合计超2100万元,这意味着部分资产面临减值风险,可能对公司未来利润造成持续影响。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更是同比大幅下降77.48%,仅为2.59亿元,公司称主要因“理财赎回减少”,但这一数据也反映出公司资金运作效率的降低,以及对未来投资方向的不确定性。

面对主业颓势,公牛集团虽试图通过新业务孵化寻找突破口,提出“把握AI和新能源赛道机遇”,并依托PDU产品布局数据中心业务,与字节跳动、腾讯达成合作,同时在太阳能照明领域推出新产品。但从实际进展来看,这些新业务仍处于“试水”阶段:数据中心业务依赖单一产品,客户合作深度与广度尚未可知;太阳能照明产品虽通过多渠道触达消费者,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形成差异化优势、实现规模化销售,仍需时间检验。更重要的是,新业务的孵化需要长期的资金与技术投入,而公牛集团上半年研发费用的收缩,无疑会制约新业务的发展进程。

业绩压力已直接传导至二级市场。8月29日,公牛集团股价开盘即下挫,截至收盘跌幅达1.24%,报47.14元/股,总市值缩水至852.6亿元。对于投资者而言,半年报暴露的主业下滑、研发收缩、新业务支撑不足等问题,已让市场对公司的增长信心产生动摇。若后续公牛集团不能快速拿出有效的业务提振方案,改善经营基本面,其股价与市值可能面临进一步承压。

从行业背景来看,2025年上半年,国内电工照明与消费电子市场并非整体萎缩,而是呈现“结构性增长”态势——智能家居、新能源照明等细分领域需求持续上升,头部企业通过产品创新与渠道升级实现了逆势增长。反观公牛集团,在传统优势领域未能守住市场份额,在新兴赛道又未能快速突破,陷入“旧增长引擎失速、新增长引擎未起”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