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邵可强摄影张琮
谍影重重,硝烟弥漫。在那些惊心动魄的岁月里,一根微不足道的火柴、一个不起眼的打火机、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甚至半截香烟,都可能承载着关乎存亡的绝密信息。
其实,抗战期间发生在豫北地下交通线上的“情报暗战”,远比谍战影视剧精彩——在国军新5军师部,我党联络员被陌生人捂嘴“塞”情报,竟然是一根火柴!在任村街道发现有人拿着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的一张“照片”!这些里面究竟藏着八路军的什么重要情报?情报是真是假?
联络员在国军师部被捂嘴“塞”情报
走进安阳林州市任村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旧址,斑驳的墙壁、简朴的陈设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两块宣传板上显示着豫北办事处的任务和组织架构、人员名单。其中一项任务是搞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并承担与八路军前总情报处的联络。王百评是办事处主任,李平担任联络科科长。
1941年,这片土地笼罩在日伪与顽固派交织的阴云下。孙殿英率领的国民革命军新5军第3师刘月亭部驻扎在秦家庄,离八路军豫北办事处驻地任村仅30里。
30里,是敌我对峙的鸿沟,也是情报交锋的前线。
当时,受上级指示,豫北办事处对新5军下级军官和士兵开展统战工作,争取积极抗日,不骚扰驻地百姓。同时,利用各种机会搜集情报。
一天,李平带着三匹骡子,驮着腌腊肉、胡桃、红枣、水果及毛毯等土特产,并怀揣八路军总部首长亲笔信来到刘月亭师部。
看到八路军送来这么多礼物,刘月亭十分感激,马上让副官安排宴会,款待李平一行。席间双方气氛融洽,达成共识表示,“日后互不越界,一致对外。”
觥筹交错掩盖下的,是各自深藏的心机与试探。
宴会结束,李平上厕所路上,发生意外。在房屋拐角处,李平被刘月亭手下一名军官捂住嘴,拉到一间房里,被小声告知:“我有一份重要情报,望尽快转交八路军长官。”说着,自作主张把李平的棉衣下角拆开一个小口,将一根火柴塞了进去,转身离去。
在当时,火柴被称“洋火”,受日军经济封锁,是奇缺商品。
尿急的李平跑到厕所,却一滴也尿不出来。“一根火柴!这小小的物件,究竟承载着怎样的秘密?是真是假?”思来想去,他决定冒险,带着这根火柴返回任村。
图注:王百评写给刘邓的情报
火柴内藏纸条写有重要军事情报
回到任村后,李平立即将这一匪夷所思的情况向王百评作了汇报,并取出那根火柴。
王百评打开后,里面是一张小纸条,上面写到:“兹有大后方派遣特工12人,近几日将要进入贵军防区,从事破坏活动,具体任务不详,其头目为黄高参……”接下来还写有12人的姓名、年龄以及口音、相貌等特征。
“大后方”指的是重庆。重庆方面派遣特务潜入八路军根据地,意图搞破坏,绝非小事。不过,王百评陷入了沉思,“刘月亭部并没有我们派遣的特工,这个情报究竟有多大可信度呢?”
在那个真伪难辨、一步踏错满盘皆输的年代,信任是奢侈品,判断力是生命线。其间,豫北办事处多名工作人员参与商讨,结果仍对这份情报的真假存疑。
发现左权照片及代号很蹊跷
就在这疑云密布、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宏盛昌”货栈(豫北办事处在任村开办)的经理张月川匆匆进来,说刚才在镇上看见一支过路的八路军战士手中有一张八路军“14号”首长的照片以及简历。“14号”是左权(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兼情报处长)的战时代号。“14号”的照片以及简历在八路军中属于一级机密,普通战士应该看不到。
图注: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兼情报处长左权
张月川的情报引起在座人的高度警觉,王百评收起火柴,并对张月川说:“你先去稳住那个战士,我随后就到。”
两个看似独立的事件,此刻隐隐指向同一个可怕的阴谋。
从后续发展情况来看,张月川发现的所谓“一支过路的八路军”,其实是日本特务机关派出执行“斩首行动”、暗杀八路军首长的“益子挺进队”。可惜的是,让他们狡猾地溜走了。
多方印证情报存在价值,火速传递上报
事态急转直下。张月川走后,王百评迅速集中豫北办事处特工李德成、胡仁寿、张怡秋,带上短枪,赶往镇上进行核实。
然而,等在那里的张月川见王百评一行赶来,忙说:“主任,那支部队的战士都骑着大马,休整一下,已经往西走了。”此时,徒步追骑兵,是赶不上了。
回到办事处,结合张月川的情报,王百评愈发觉得这根火柴的重要,他猛然想起前段时间到八路军前方总部情报处开会,二科科长告诉他,“最近有情报显示,有一支来路不明的八路军部队在太行山行动,动向不明。前方总部要求各地情报站迅速行动,摸清这支部队的来历。”
这根火柴里的情报、神秘出现的“八路军”队伍、泄露的“14号”机密……种种迹象表明这绝非巧合。
情况紧急,王百评决定将这根火柴及后来发生的情况上报。随后,他进入密室,用特种药水将情报誊写在薄纱纸上,并用石蜡封好,缝在李德成裤子的裤裆处,让他火速送往八路军前方总部情报处。
有了准确的情报才能动若雷霆。后来,“黄高参”带领的11名军统特务全部落网,日军执行“斩首行动”的“益子挺进队”也被八路军特务团歼灭。
图注:日军执行“斩首行动”的“益子挺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