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首次签署的《民族记忆法》将乌克兰抵抗俄罗斯占领的战争正式确定为:“乌克兰独立战争”。 这部法律一出台,乌克兰就把自己近十年来跟俄罗斯之间的冲突,明确叫成了“乌克兰独立战争”,其实这个说法在乌克兰国内外都不算新鲜,但这次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官方盖章确定下来。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乌克兰这些年一直在强调,自己是被动挨打的,如今用法律把这场冲突的性质钉死在“争取独立主权”的框架里,背后的算盘可不止是起个名字那么简单。 2025年8月,乌克兰最高拉达用273张赞成票通过了这部《民族记忆法》,泽连斯基总统签字生效时,特意把战争的起点定在了2014年2月19日——俄罗斯开始进入克里米亚的那天。 这个时间点选得很有讲究,等于把克里米亚事件、顿巴斯冲突和后来的全面战争打包成了一整个“独立战争”叙事,跟1991年那场90%民众支持的独立公投接上了轨,要知道当年连克里米亚都有54%的人支持独立,现在用法律告诉大家:这十几年的仗,本质上跟三十多年前争取从苏联独立是一回事儿。 法律里不只是定名这么简单,还顺带把“去俄罗斯化”进行到底,法案要求移除所有俄罗斯帝国和共产主义的象征,连二战纪念场所的文字都得改成乌克兰语,还要把街道名称里的俄罗斯痕迹彻底抹去。 最近敖德萨州已经开始给街道换“中性名称”,那些曾经以俄罗斯人物命名的路牌,现在都得让位于乌克兰自己的英雄,这种从历史符号到现实战争的全方位叙事重构,说白了就是要在国民记忆里彻底切割与俄罗斯的联系。 有意思的是,这个命名时机选在俄乌和谈的节骨眼上,就在法案通过前几天,泽连斯基刚带着七位欧洲领导人去白宫求支持,而西方媒体早就悄悄把“俄罗斯入侵”改成了中性的“乌克兰冲突”。 当美国和俄罗斯在沙特谈得热火朝天时,乌克兰赶紧用法律给这场战争正名,相当于对外宣告:不管你们怎么谈,我们的立场就是反抗侵略,这是写入法律的原则问题,这种在外交上略显被动时的国内立法表态,颇有点别人谈别人的,我立我的规矩的意味。 不过话说回来,给战争起个正式名字,就像给长期的疼痛贴个标签,虽然能明确它的性质,却止不了痛,乌克兰想通过立法强化国家认同无可厚非,毕竟在战火纷飞中,统一的历史叙事确实能增强凝聚力。 但这纸法律改变不了战场态势,也挡不住西方盟友悄悄降温的热情,它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记忆工程,用法律的严肃性告诉国民和世界:这场仗的意义,将被永远写入乌克兰的历史教科书。 至于未来的历史学家会怎么评价这个命名,恐怕还要等硝烟散尽后,才能看得更清楚,但至少现在,乌克兰在定义自己命运的战场上,又给自己加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