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娄集鬼子炮楼 我的老家在河南清丰,这里原属河北,抗战期间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 祖父杨尊三出身地主家庭,1935年入党,小时候我曾问他,为什么要参加革命? 老人家说:东四省都丢了,华北随时可能成为第二个“满洲国”,不想当亡国奴,就得抗日,谁抗日我跟谁干,那时候就是共产党! 卢沟桥事变后,我祖父毁家纾难,散尽财产,拉起抗日游击队,组织上任命他担任清丰三区区书(不公开)兼区长(公开),从此投入到抗战洪流中。 娄集战斗,他生前没有讲过,讲得最多的是他那些牺牲的战友,关于自己,很多史料,我也是这十来年,陆续从地方史料、老同志回忆文章中发现的…… 1940年5月,日军在娄集设立据点,进驻了一个分队的鬼子,在当地无恶不作,群众忍无可忍,找抗日政府,要求为民除害,拔掉群众的“眼中钉”。 问题是三区区政府下辖一个区小队,人数和武器都太差,敌人的武器装备、训练水平和武器装备,都不是区小队能解决的,怎么办? 回答群众办不到吗?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吗?还是带着区小队上门,告诉群众,说话要小心吗? 这不是那时那党那人那作风! 杨尊三同志向附近的“老八路”求援,当时附近活动的是八路军冀中军区南进支队。赵承金司令员、胡乃超同志当即表态,地方的事群众的事就是我们的事,当晚杨尊三带着赵、胡和一个参谋,四个人就摸到炮楼前,进行侦查。 随后,杨找来地下党员、伪娄集大乡长娄建臣,向部队同志汇报敌人情报。 鉴于附近炮楼林立,敌人随后可能增援,我们决心采取里应外合的办法,快打巧取娄集炮楼。 7月的一天,娄建臣领路,区政府准备了一头猪(肚子里是武器),四坛酒(实际是火油),部队选了四位战斗骨干都是共产党员,交了最后的党费,外面埋伏了突击队和火力组,就等五位同志进去,放下吊桥,就往里冲。 娄建臣借口给蝗军送慰劳品,赚开守卫,带人杀入炮楼,后面军地部队跟进,十五分钟解决战斗,半个小时后撤走,打死三名鬼子,其余被我军俘虏,炮楼被彻底焚毁。 此战,我军也牺牲两名战士,可惜至今我也不知道他们的英名。 1944年,胡乃超同志壮烈牺牲。 关于胡乃超烈士,我讲过很多,我祖父对他的印象也极深,我小时候,祖父经常说,胡烈士是东北人,大学生,没有孩子,家属在东北老家,牺牲后也没有找到…… 这也是我坚持做基层抗日史研究的一个动因,这么多曾经轰轰烈烈的烈士,没有后代,我是学历史的,又是他们战友的后代,所以我要研究他们,发掘他们不为人知的英雄事迹。 顺便说,这只是第一次娄集战斗,1942年鬼子重建娄集炮楼,又是三区配合南进支队,第二次拔掉了娄集炮楼。 鬼子的炮楼屡建,我们屡拔,它们也要算经济账,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这样的治安战必定破产,鬼子在华北农村很难长久,更难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所以中国人民的胜利是必然的,只是早晚的问题罢了! 当然前提是,广大人民组织起来,由我党来领导,军地双方一起努力。 正如教员同志论持久战中的那段话所说: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图:清丰县档案馆,现存杨尊三娄集战斗回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