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人到中年才发现:婆媳关系特别好的家庭,大多都是儿媳妇,对婆家的不公敢于仗义执言,

人到中年才发现:婆媳关系特别好的家庭,大多都是儿媳妇,对婆家的不公敢于仗义执言,儿子虽然对父母孝顺,但是心中依然明事理、识大体 前几天接待了这样一位女性来访者,说起的话题仍然是中年女性绕不开的“婆媳关系”。 赵晓晴女士(化名)今年37岁,和老公结婚十几年,有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女儿。 当她谈到婆媳关系时,并不是累积多年的怨恨,而是被各种小事折磨的疲惫。 “前两天我趁新鲜买回来的现杀乌鸡,喊我婆婆赶快熬汤喝,当天晚上我出去聚餐没回家,第二天下班回来以为乌鸡已经吃完了;” “谁知道我婆婆把乌鸡放冰箱里硬是冻了一个月,等我小姑子回来的时候才炖汤喝了。” “这个小区特别老旧,以前婆婆交水电费都是自己去找物业,后来她看见我们用手机缴费,就说把户号告诉我,让我帮她在网上缴费。” “我想也行,省的婆婆到处跑。结果现在我一个月缴快一千的水电费,我婆婆从来没说过给我钱,不给我钱也就算了,孝敬老人也是应该的。” “结果后来我发现她把钱偷偷给我老公,还交代千万别让我发现了。” “我闺女刚生下来那会,她一直跟我抢着抱孩子,还试图给孩子偷偷吃东西;” “说什么老家的孩子吃蛋黄没事、以前的孩子多么多么早就开始加苹果、加肉。” “我不同意她给孩子那么早加辅食,她就一直背着我跟孩子说:妈妈不好、妈妈坏,奶奶带你回老家,不跟妈妈在一块。” 这个案例并不是最独特的,正相反,它是几乎所有关系较差的婆媳状态的“范本”: 一步一步试探的婆婆、委曲求全的儿媳、以及完全隐身的老公。 家庭并不是一个团体,而是一个权力的天平,当你服从、讨好,就一定会坐在天平沉下去的那一端。 很多人到了中年以后才懂得,那些婆媳关系特别好的家庭里,大多都是儿媳妇敢于对婆家的不公仗义执言; 而儿子虽然对父母孝顺,但心中依然明事理、识大体。 不论是父母子女形成的小家庭,还是结婚之后与对方父母一起组建的大家庭,最重要的都不是“爱”和“以心换心”,而是适度的“边界感”。 即使我们心中存在着爱,被一遍一遍侵犯隐私、打破对生活的自主性和控制感,这样的爱也会慢慢被消磨掉。 当儿媳妇在婆家遭遇不公而不敢反抗,第一个原因是她的自我价值感较低,只能依赖他人做出选择,而自己并没有主见; 第二个原因就是在权力的争夺中步步后退,以为忍让可以换来家庭幸福,却慢慢丢掉了自己的边界感。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自我分化”,它指的是个体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开来,并能够明显区分理智和情感的能力。 自我分化可以保证个体在保持深度情感链接的同时,维持着冷静理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一个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人尝试去融入另一个家庭,很可能会屈服于这个家庭的所谓“规矩”,为了与家人们建立情感链接而丧失自己的边界感。 假如你不懂得如何建立起边界感,可以将所有的辩白和解释全部收回去,对婆家的事不掺和、不做主。 但当涉及到你自己的利益时,要尽量脱离自己,把重点放在对方身上。 在很多的婆媳矛盾之中,我们都忽略了夹在婆婆和媳妇中间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一个人:婆婆的儿子、媳妇的老公。 这个角色看似不在利益范围之内,无论谁输谁赢都和他没有关系; 然而一旦当其参与进婆媳矛盾之中并充当起了润滑剂的角色,那么家庭矛盾至少会减少90%。 因为当两个产生激烈矛盾的人开始争吵、指责时,他们愤怒的点很容易就会从事件本身升级到“你是不是针对我”或者“你对我有什么不满”。 尤其是“婆媳”这么一个身份微妙的关系,而这个时候,就需要引入一个“权威且公正的第三方”; 将事件从互相泄愤、互相针对转变为一个能讲道理、讲公平的状态里去。 在一个家庭中,老公天然有这么一个“第三方”的身份,如果他能明理、公正; 那么婆媳双方就会倾向于将事件视为普通的矛盾冲突,而不是个人的攻击与针对。 心理学中的过度卷入指的是一种在人际关系或各种琐碎事务中投入过多情感和精力,以至于超出合理范围的状态。 在家庭中,我们很可能出现角色错位,例如婆婆将儿子当做是自己的精神寄托、或者儿媳过度关注婆家的大小事务,最后却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而解决这一现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同盟”,将自己的小家看作是第一优先的同盟; 在小家中发生的事情最先解决也最受重视,其他的家庭则要往后靠一靠,排在这个同盟之后。 毕竟结婚本质上来说并不是“嫁去谁家”或者“将谁娶回”,而是两个人脱离原本的家庭,各自组建一个新的家庭。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建立良好和睦的婆媳关系,到底是靠隐忍不发,还是撕破脸皮的大战?” “边界”和“家庭”,到底应该如何打造和融入? 或许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不是把谁当成是一定要对付的“敌人”,而是要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并且帮助家里的每一个人,去看清楚他们的位置。 -The End - 作者-专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