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加盟百傲化学 陈捷、刘红军联袂打造中国版“东京电子”

公司报道:

陈捷是谁?他是什么来头?

8月29日,百傲化学公布半年报,中报利润同比下滑40%,但股价却逆势创出历史新高。

股价历史新高反映了投资者对百傲化学未来极度看好。而东京电子原中国区总裁陈捷此次加盟无疑为公司腾飞插上了翅膀。

根据半年报,百傲化学在刚刚召开的董事会议上,做出了两项人事调整:董事、副总经理刘岩升任总经理。董事会选举陈捷先生为公司非独立董事、并聘请为副董事长。

公开资料显示,陈捷曾长期担任东京电子中国区总裁,今年三月退休后改任东京电子中国区顾问。

作为化工基本盘稳固的百傲化学,其长期增长潜力来自于并购的苏州芯慧联和持股的苏州芯慧联芯(后者为并购分拆而设立),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均为刘红军。

苏州芯慧联由刘红军于2019年创建,此前他担任东京电子大中华区资深经理、昆山制造基地厂长。

目前,刘红军担任百傲化学非独立的董事、联席总经理。

老将出马半导体产业双雄携手

从刘红军、陈捷的履历上不难看出,某种意义上,陈捷既是刘红军在东京电子的领导,更是在半导体产业的伯乐和人生知己。

时间拉回1992年,从河海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刘红军,赶上了一个特殊的节点。

此前一年,北京首钢喊出“首钢未来不姓钢”的口号,宣布与日本半导体设备巨头NEC合资成立首钢NEC,进军芯片制造领域。刘红军有幸加入这支队伍,一入职就投身我国第一条6英寸晶圆生产线的筹备与建设。

仅用两年时间,首钢NEC便交出亮眼答卷:建成国内首条6英寸1.2微米晶圆生产线,后来更升级到0.7微米工艺。在首钢NEC的十年间,刘红军不仅全程参与产线建设与运营,还作为国家首批公派人员赴日深造,系统学习芯片产线技术,为日后的深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3年,刘红军的职业生涯迎来新起点,加入全球排名前三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东京电子(TEL),专注于技术服务支持长达十余年。

彼时,大多数半导体设备外企仅仅只在国内设置销售和售后业务,直到2011年,TEL决定在昆山投建生产制造基地,才首次实现关键设备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与组装。彼时已是TEL大中华区资深经理的刘红军,受命担任厂长,一手主导了工厂从筹备到建成的全流程。

在他的带领下,昆山工厂在供应链现代化建设、生产周期优化等方面成效显著,生产效率跻身TEL全球业务前列。而在国际半导体制造商数十年的工作经历,也让刘红军深度参与了半导体制造的各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设备制造及维护经验。

正是带着这样的积淀,刘红军在2019年开启创业之路。依托对长三角制造供应链的熟稔,芯慧联落地苏州。

作为半导体设备新秀和独角兽,苏州芯慧联一度雄心勃勃冲击资本市场。无奈彼时中国股市深处熊市,公司冲击上市未果。

在苏州芯慧联IPO折戟后,机缘巧合,2024年百傲化学以7亿元现金收购芯慧联46.67%股权并接受其超过52%的表决权委托;以1亿元增资分拆后的苏州芯慧联芯并持股10%。

由此,A股首例跨界并购落地并被资本市场津津乐道。

百傲化学由此成为一家化工与半导体双轮驱动的上市公司,其股价涨幅惊人,从最低30亿市值涨到并购完成后120亿市值。

在被百傲化学并购后,苏州芯慧联开始发力。今年4月,苏州芯慧联在江苏无锡投资50亿元建设年产值100亿元的半导体产业园;去年9月,苏州芯慧联芯研发出两种型号的晶圆键合机,解决了HBM先进封装被西方卡脖子问题,震撼全球。

据悉,上述世界最先进的键合机已经投入产线并获得订单,其增长势头迅猛,产品供不应求。

百傲化学副董事长、原东京电子中国区总裁陈捷先生

陈捷:跨国巨头的本土化实践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陈捷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陈捷是东京电子中国的开创者与重要领导者,长期担任东京电子中国区总裁。正是在他的助力下,东京电子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公司。

从复旦大学的学术积淀到斯坦福大学的前沿探索,从英特尔的技术深耕到东京电子中国区的战略开拓,陈捷的经历不仅是个人专业理想的实践历程,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变迁与中国半导体产业从萌芽到壮大的微观历史缩影。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作为首批恢复高考的受益者,陈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1983年陈捷选择赴美深造,进入斯坦福大学材料系攻读硕士学位,聚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工艺的前沿研究,在学术层面奠定了对产业底层技术的深刻理解。

1988年,陈捷加入英特尔美国圣克拉拉总部,担任工艺设备开发工程师,正式踏入半导体制造核心领域。在英特尔工作的多年间,陈捷负责协调全球设备厂商的定制化研发,并迅速从技术执行者成长为项目管理者。

“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我先加入了半导体行业,然后在工作过程中培养了兴趣。”陈捷曾公开表示,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自己深刻认识到半导体产业的进步是材料、设备、工艺多学科协同突破的结果,奠定了其“技术产业化”的职业理想,也为后续在产业管理领域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技术洞察与行业资源。

锚定中国半导体发展机遇。20世纪90年代,全球半导体产业呈现明显的区域转移特征:从美国起源,历经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承接,逐步形成全球化分工格局。在硅谷工作期间,陈捷敏锐捕捉到亚洲地区在产业转移中的崛起态势,认为“亚洲很快将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增长极”。

与此同时,东京电子集团基于对中国市场潜力的前瞻性判断,计划拓展在华业务,亟需兼具国际视野、行业经验与本土文化认知的管理者。1997年,陈捷加入东京电子,肩负起开拓中国市场的战略使命。

那时的中国半导体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909工程”刚刚启动,上海华虹等本土制造企业正在筹建之中,市场几乎处于完全空白的状态。

“我的首要任务是建立TEL中国区的本地化运营体系。”陈捷回忆说,仅1997年下半年,他在东京与上海间的往返就多达20余次,完成了包括公司注册法律文件筹备、首批员工招聘在内的各种工作。1998年3月,TEL的中国办事处(上海)正式开设,办公室设在浦东新金桥,面积不足50平方米。

东京电子中国区的五大里程碑式突破。

从专业技术贸易公司到具备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的生产商,再走向全球化、制造革新,并向全新成长发起挑战。今天的东京电子是全球唯一一家提供半导体图形化加工中必不可少的四道关键制程设备(成膜、涂胶显影、刻蚀和清洗)的公司,其配合EUV光刻的涂胶显影设备拥有100%的市场占有率。截至2025年3月,TEL以96000台的出货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年出货数量约4000~6000台。

数据显示,2025财年,东京电子净销售额24,315亿日元,营业利润6,973亿日元,经营利润率28.7%。为了继续保持半导体制造设备领域的强大市场竞争力,东京电子预计2025财年研发费用将达到2500亿日元。

而自1998年东京电子在上海正式成立办事处起,陈捷也率领团队开启了从“0”到“1”的创业征程。在28年的发展历程中,东京电子中国区从创立初期仅2人的团队规模,逐渐发展成为拥有1000余名专业人才的本地化团队,建立了涵盖市场销售、技术支持、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的完整运营体系。通过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与组织架构优化,形成了高效协同的本土化运营能力。

市场开拓方面,东京电子中国区为中国客户安装的设备,覆盖集成电路和平板显示制造、封装测试等核心环节,深度参与并支撑了中国半导体制造产能的快速扩张。营收规模也从创立初期的零基数增长至1兆日元(约合67亿美元),成为东京电子在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区域市场之一。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与管理能力的提升,2003年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张江正式注册成立,并于2020年升级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区别于多数外资企业在华以销售与售后服务为主的模式,东京电子还在昆山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实现了关键设备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与组装。

不要小看东京电子在关键设备零部件本土化生产与组装,这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的走向与未来,为一大批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刘红军是参与筹建东京电子昆山生产制造基地的的核心人物并出任厂长。这也为他日后创立苏州芯慧联积累了管理、技术、人才和经验。

在陈捷的带领下,东京电子中国区的本土化,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悍将和猛人,这其中既有技术人才、又有管理和市场拓展者。

聚是一团火,散则满天星。东京电子中国区成为中国半导体设备新型复合人才的孵化器。

苏州芯慧联无锡半导体产业园预计10月竣工,预计明年投产,规划年产值100亿元。

打造中国版东京电子

东京电子中国区是国内半导体产业的黄埔军校,长三角半导体芯片公司的创建者和高管,有相当多都曾服务于东京电子。

陈捷先生加盟百傲化学,为公司半导体产业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可能。

作为跨国企业本土化管理的探索者,陈捷致力于融合多元文化优势,为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对外表示,“在东京电子中国区工作期间,取得的最大成就并非个人荣誉,而是成功建立了一套融合多种文化的企业文化系统。”

而今,这套管理文化和方法如果能复制到百傲化学身上,将对百傲化学产生质变和飞跃。

《光祥财经》对这种企业文化系统进行了梳理,发现以下三点最令人感到印象深刻:

首先是绩效导向与长期主义的有机结合。简单而言,就是引入美国企业科学的KPI绩效评估体系,建立以数据为驱动的员工能力评价与发展机制,确保组织目标的有效分解与落地。同时,又秉承日本企业的长期主义价值观,坚持28年“零裁员”策略。

在2000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危机中,面对总公司的裁员要求,陈捷以“中国市场周期独立性”、“人才培养连续性”、“成本效益分析”为依据,成功说服管理层保留中国团队。这一决策不仅维护了员工与企业的长期信任关系,更在产业复苏期为公司积累了宝贵的人才优势。

其次是人文关怀与组织效能的协同提升。例如借鉴中国本土企业的人文管理传统,建立完善的员工关怀机制,包括家庭走访、节日慰问、职业发展辅导等,营造“以人为本”的组织氛围。通过职业发展指导,帮助员工在岗位上实现能力提升与价值创造,避免简单化的“末位淘汰”,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与精细化管理理念。

第三是去政治化的组织文化构建。作为高管团队核心成员,陈捷与同事自硅谷时期便建立了深度互信的合作关系,通过开放透明的沟通机制,从顶层杜绝组织内部的政治斗争。这种“无派系、重协作”的文化基因,确保了组织资源集中于业务发展,形成了高效务实的工作氛围,成为东京电子中国区持续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毫无疑问,百傲化学还是半导体产业的新进者和初创公司。陈捷的加盟,他与刘红军亦师亦友、高度互信、默契配合,将自己28年的本土运营经验转化为系统化的方法论,提供从战略规划、技术突围、组织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的高效执行,必将让苏州芯慧联、苏州芯慧联芯发生核聚变,驶入高速发展快车道。

百傲化学在半导体设备、材料、先进封装等关键领域的一个又一个突破,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注入了蓬勃动力。据了解,苏州芯慧联无锡产业基地目前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进入装修装饰阶段,预计明年投产。

做大做强百傲化学符合所有股东利益,半导体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科技产业。市场预期,百傲化学将很快完成对苏州芯慧联剩余53%股权的收购。根据协议,苏州芯慧联芯未来也将注入百傲化学。

半导体产业的魅力,在于其永远在挑战中孕育新的可能性——而中国,正是这个最具潜力的可能性所在。

时代机遇与专业准备的共振——百傲化学在陈捷加盟后,能否从一家化工公司华丽蝶变成中国的“东京电子”?这既是时代的选择,也需要格局、胸怀、眼光与勇气的造就和铺路。

苏州芯慧联、苏州芯慧联(芯)创建者刘红军,全球最先进的晶圆键合机出自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