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轻于鸿毛我太欣慰了,朋友们,中女时代终于来了。
它居然是三个中年女性在路上的故事。
甚至它呈现的是多年来被污名化最严重的两组女性关系:情敌关系和婆媳关系。而它用一种近乎颠覆性的方式解构了这些标签。
电影最巧妙之处在于那个从未露面却无处不在的跳海男人。他死了,他甚至没有脸。这些所谓的女性矛盾,核心从来都不是女性自身,而是围绕男性产生的社会建构。而当两个妻子和一个婆婆被迫共同踏上一场荒谬的亲子鉴定之旅时,在有一些瞬间,她们不是作为“某人的情敌”或“某家的媳妇”相处,而是剥离了这些社会赋予的角色,回归到作为“自己”。
没有戏剧化,让人幸灾乐祸八卦的撕扯与歇斯底里,就连婆婆口中那些“丧门星”“害人精”的恶毒诅咒,也显现出另一层真相:这些话语与其说是针对具体的个人,不如说是所有女性共同承载的命运诅咒。在这海天一线的宽阔景别里,这些曾经被设定对立的女性,发现彼此的痛苦实际上是相通的。
电影没有刻意营造一种虚假的女性互助乌托邦,没有那种庄重的仪式性托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朴实、更为真实的共处,有冲突,也有相互理解。
李鱼对沈飞鸿一直有一种微妙保护欲,她知道丧偶对于一个理想主义女孩的打击,她也理解她孤立无助的境况。
而沈飞鸿能共情李鱼一直在面对生死,在养老院工作,她一生都在告别。真正的价值不需要外部评判,而是在于直面生命本质的勇气与尊严。
“他或许轻于鸿毛,你才是重如泰山”
当我们不再透过男性视角来定义自己时,女性关系中完全可以呈现出更丰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