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人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命令别人,强迫家人照着做,这个家庭很

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人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命令别人,强迫家人照着做,这个家庭很难兴旺 和朋友一起去吃火锅,隔壁桌坐了一对母女,女儿看上去十几岁的样子,蹦蹦跳跳的,神情非常雀跃。 可是坐下之后,妈妈就开始抱怨:“火锅有什么好吃的,我吃火锅从来没吃饱过!” 女孩的笑容一下子就消失了很多,她说:“那我们可以多点一些吃的呀。” 妈妈立马疾言厉色:“哪来的钱?你以为钱是风刮来的?” 等菜上齐了,女孩想先吃羊肉卷,妈妈又开始数落:“天天就惦记着吃肉,嘴巴那么馋!好像我平时没给你吃饱一样。” 然后非常强硬地先将几盘素菜下进锅里,逼着女孩把这些青菜土豆先吃完才准吃肉。 这个时候女孩脸上的表情已经从高兴变为委屈、不解了。 等到把所有的菜全都吃完,两个人都觉得还没吃饱,女孩怯生生建议妈妈再点一份手工面,妈妈不同意,说: “好不容易出来吃顿好的,面条在哪不能吃?” 可嘴上这么说,她也不肯再点些其他的,最后干脆拿了一堆餐台上的免费小零食和西瓜,让自己的女儿“赶紧放开肚皮吃”。 最后,这顿饭在妈妈“不是你吵着要来吃火锅吗?怎么又拉着个脸,有什么好东西带你吃都白瞎了”的责骂声中宣告结束。 我和朋友叹为观止,头一次见到这样对待自己孩子的家长。 可若是在社交平台稍微留心,我们就会发现,喜欢在家庭内部展现自己超强控制欲的案例还真不少; 总有人以家庭成员的“听话”、“懂事”、“好脾气”为傲。 可殊不知,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人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命令别人,强迫家人照着做,这么这个家庭不仅很难兴旺,还会很快分崩离析。 当家庭里出现了一个“权威领导者”却不自知,这个领导者就和其他家庭成员建立了一种“精神哺乳关系”; 不是领导者哺育其他成员,而是其他成员用自己的资源、精力和情绪情感去哺育领导者。 这个领导者无法从其他地方获得恰当的自我价值感,ta的尊严、自主性和控制感全都来源于家庭内部的一亩三分地。 他们只能通过“控制”来抵消生活的无意义感,通过“控制”获得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员的链接。 如果不能“精神断哺”,那么所有围绕在领导者身边的成员们,都将会在没有尽头的控制欲之下,将自己完全消耗在这个家庭里。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经常能够听到父母或者伴侣这样说: “这件事听我的,保准没错。” “你应该这样做,要不然就会……” “要跟着长辈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这样的人有没有真正的能力用来解决问题暂且不说,但他们一定处于较高的认知僵化状态; 只有自己坚持的标准才是最正确的,其他的辩证思维、灵活变通都被视为了歪门邪道。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绝对化思维”,也即一种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个体会以极端化、绝对化的认知看待事物; 常常使用“永远”、“必然”、“肯定是”等等词句,将复杂的情境简化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会长久陷入过度自我膨胀的状态中,还会伴随着对于他人的长期指责和贬低。 当一个家庭中长期有人对其他成员施加压力,不允许差异和个性存在; 那么家庭成员就会被消磨掉好奇心和创造力,尤其是对于正值成长期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影响是终身性的。 或许每一个曾经或正生活在控制欲超强的家庭中的人们,都会无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想法: ta为什么执着于用这样无理的要求约束我、控制我?难道是ta对我有着什么恶意? 而与此同时,控制者也同样在心里感到困惑: “为什么他们不按我说的做?”、“这么简单的事他们为什么不懂?”、“我的方法是最优解,他们看不出来吗?” 这就是那些控制者最可怕的地方,他们根本意识不到别人也会有独立的思想、与自己背道而驰的兴趣爱好、以及完全不同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举个例子,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天空为什么这么蓝?”普通人都知道,这是因为太阳光在空气里发生了散射。 而一个小孩子会回答:“因为天上有仙女,用画笔把天空画成蓝色。” 我们听完这个答案会心一笑,因为我们知道小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子的; 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子的,不同环境中出来的人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心理化”,指的是人类能够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心理状态(情感、观念、愿望、意图等等)的能力。 拥有了这种能力,我们才能从“心”的角度理解他人的行为。 然而某一些人,他们却是没有这样的能力的。当他们看到小孩子的回答,只会认为是孩子笨、不可理喻,却全然忽视了孩子的认知能力。 他们以自己作为标准,认为他人应该全部向自己平齐,而不是以心换心,去理解他人。 家庭的幸福不能建立在“一言堂”之上,而是需要每一个成员相互理解、尊重、平等沟通。 我们需要用心去倾听他人的声音,用包容去接纳彼此的差异,用尊重去守护彼此的自由,而不是用规则和命令将自己的家人越推越远。 -The End - 作者-专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