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其实对中国经济,贡献最大的是日本,日对华投资存量截至 2年前高达 1358 亿美元,其中光制造业占比超 60%,不过日本这么做也有自己私心。 提起日本,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寿司、动漫,还有中日之间那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 但说到对中国经济的实际贡献,恐怕不少人要皱眉:日本?他们不是早就“去中国化”了吗?其实,真相远比大家想象的复杂。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2023年,日本在中国的投资存量已经高达1400亿美元,在中国设立了5.6万家企业,是中国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国。 这里面光是制造业的投资占比就超过七成。比起嚷嚷着“脱钩”的美国,日本可是实打实地在中国市场深耕了几十年。 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短期行为。从改革开放初期,日本就以一种“战略投资者”的姿态登场。 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顶着国内争议,拍板决定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ODA)。 这笔援助一给就是四十多年,累计金额达到3.3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500亿元。 北京地铁、浦东机场、秦皇岛港、五强溪水电站……这些熟悉的名字,背后都少不了日本资金的影子。 当然,日本人也不是做慈善的。他们投资中国,最早是看中了成本优势。那时候的中国劳动力便宜、土地便宜、政策给力,日企扎堆设厂,主要做外销。 但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消费市场变得越来越大,日本资本的算盘也开始变了。 到了90年代之后,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的目的已经从“加工出口”变成了“占领市场”。 特别是在汽车、电子、化学等领域,日本企业不仅在中国设厂,还要把产品直接卖给中国消费者。 像丰田、日立、松下这些企业,不仅把中国当成工厂,还当成未来增长的主战场。 看看数据就知道了。2023年,无锡一地就集中了1285家日资企业,累计投资额达到153.5亿美元。 而在全国范围,日企每年在中国的营业收入大约在2600亿美元左右。这些数字不是随便写写的,而是实打实贡献了税收、就业和产业链的稳定。 不过,日企表现出的“真爱”,背后也藏着不少“小心思”。比如,在中国的日资企业中,有超过82%是独资或日方控股,意思就是:我出钱,我说了算。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日企即便是在中国设厂,关键零部件还是从日本本土进口。 2009年数据显示,日企在中国的采购,有一半来自日本自己人,真正从中国本地企业采购的不到一半。 这也解释了一个现象:即使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要,日本企业依然保留着对核心技术和利润链条的控制。他们的算盘很清楚:市场在中国,命脉在日本。 但中国也不是以前那个只能“靠你带飞”的发展中国家了。尤其近几年,中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自动化等领域的快速突破,让很多日本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角色。 2025年8月,中国日本商会最新调查显示,54%的日企将中国视为“最重要”或“前三重要”的市场。 计划增加在华投资的企业,集中在钢铁、电子、家居、AI等方向,甚至很多都提到了“初创企业”“研发投入”“人工智能”这些关键词。 丰田2025年初宣布将在上海成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和电池的研发公司,这意味着继特斯拉之后,丰田成为第二家在中国拥有独资整车工厂的外资企业。 松下则在中国18个基地追加投资,业务覆盖从半导体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到AI通信材料,甚至在杭州成立了自己的住宅设备公司。 还有优衣库,光在中国就开了800多家店,味千拉面也有500+门店。这些日企的成功,靠的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市场”。 当然,挑战也不是没有。中国房地产市场放缓、人口结构变化、全球供应链重组,都让日企不得不调整策略。 像丰田就探索出“第三国供应链”模式,把中国产零部件运到东南亚,再返供全球市场,既规避地缘风险,又能保持成本优势。 即便如此,日本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依旧未变。2025年夏天开始,日本多个经济团体准备组团来华考察,目的明确——看一看中国的科技创新,找一找合作机会。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数据显示,在中国运营的539家日资汽车零部件企业,有82.4%是盈利的,这比全球平均水平还高出7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如果日本真要“撤离中国”,那自己会先受伤。 归根结底,日本对华投资的故事,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一方面,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找到了机会,赚到了利润。 另一方面,中国也借助日资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制造业升级和产业链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