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陈朋冲周星
8月28日至31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郑州举行。30日上午举行的《三体》海外十年影响发布会上,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亮相现场并发言,围绕《三体》的创作初衷和多年来的感受一一分享。
原起名《地球往事》,最想写成科幻版《战争与和平》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系列,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它由《三体》《三体2:黑暗森林》《三体3:死神永生》组成,其中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2015年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上,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科幻文坛最高荣誉雨果奖,也是亚洲首次获得这一奖项的作家。
此次发布会上,谈及《三体》创作由来时,刘慈欣说,《三体》最初只是一个很短的故事,多年来像植物那样在他脑海中渐渐成长,最后形成了一个全面描述人类古新文明战争的三部长篇小说。
它最初书名叫《地球往事》,在科幻小说创作中,他一直希望能够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质感,《三体》中也有这样考虑,希望淡化或去除科幻的一些因素,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构建厚重的、具有强烈真实感的未来,甚至还希望写出一部科幻版《战争与和平》,但后来发现内容还不能完全支撑,所以最后《三体》还是写成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幻小说。
对《三体》海外大火“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目前,《三体》海外已有30多个外语版本,被全球读者喜爱。
谈到《三体》海外爆火十年,刘慈欣说他“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他认为,正如一位美国学者说的,如果仅仅出于了解中国的兴趣,《三体》不可能在世界其他的外语环境产生这样的影响,它在海外的成功是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否认也包含着偶然的机遇和运气,至今都难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他分析,《三体》广受欢迎,很可能就在科幻文学所具有的两个重要特点里,科幻文学本身就是世界性的文学,人类作为整体出现,最能跨越文化和种族,同时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危机和挑战也是人类要共同面对的,描写的美好未来也是全人类共同憧憬的,最能引起共鸣。
具体到《三体》,它描述的是人与外星文明接触题材,“外星人的话题看似远离现实,实际上并不是,一旦发生就将彻底颠覆人类的现实和命运。外星人降临的科幻小说近年来还是相对少见,所以在读者中引起广泛的兴趣也就可以理解了。”
现代化进程让中国充满未来感,让中国科幻小说在世界更受关注
刘慈欣特别提到,科幻小说要产生大的影响力,除了作品本身内容外,一般还来自高速发展的国家,科幻文学诞生在19世纪如日中天的英国,当20世纪初英国开始衰落时,科幻文学的重心又转移到美国。今天《三体》在海外产生影响力,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正是得益于这样一个伟大的进程,让中国成为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国家,让来自中国的科幻小说在世界上受到关注,大时代的推动应该是《三体》成功最深刻的因素。”刘慈欣说。
不可忽视的是,新世纪以来,世界科幻文学发生深刻变化,题材灿若星空,很多作者关注更加现实的问题,如组织歧视、性别冲突、环境问题、生物科技对人的异化等。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也就由此结束,但这种趋势在中国并没有呈现,也有了一个“科幻现实主义”的名称。
如果从这方面看,美国近年来畅销的科幻小说仍然是黄金时代模式的作品,比如安迪·威尔的《火星救援计划》等非常受欢迎,这些仍然是黄金时代的风格,科幻黄金时代的纲领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三体》正是这样的纲领下创作的科幻小说,让广大的科幻读者在怀旧的同时感受新的想象世界。
“这应该都是《三体》在海外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也给对中国文化输出带来一些启示,随着国力增强,中国文化必然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其中就包括面向未来的中华的新文化,向世界展示不断进步的中国。”刘慈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