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打败吕布后,想留下吕布的谋士陈宫,但陈宫只求一死。曹操便真诚地问道:“你若死了,你貌美如花的妻子怎么办?”陈宫说了一句话,曹操无奈地眼含热泪,依依不舍地把陈宫送到刑场。 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中,“貌美如花的妻子”其实是后世文学演绎。真实历史中陈宫临终前的那句话,远比任何花言巧语都要震撼人心,它不仅保全了家人性命,更让曹操这个枭雄也为之动容。 公元199年,下邳城破,吕布被俘。这场战争的结果早已注定,但最让人关注的反而是吕布手下第一谋士陈宫的命运。陈宫这个人在历史上确实是个谜一样的存在,他曾经是曹操最信任的部下之一,却又成了曹操最头疼的对手。 陈宫,字公台,兖州东郡武阳县人,性情刚直烈壮,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皆连结。说起来,陈宫跟曹操的缘分还得从192年说起。那年兖州刺史刘岱被黄巾军杀死,兖州群龙无首。正是陈宫四处游说,推荐曹操入主兖州,协助曹操成就”霸王之业”。可以说,没有陈宫,曹操也不会有后来的兖州根据地。 曹操对陈宫的重视程度有多高呢?曹操远征徐州前”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陈宫手下有自己的兵,东郡是曹操的后方基地。连吕布的妻子都知道,“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曹操对陈宫好得像父子一样。 但就是这样一个受到曹操如此信任的人,在194年曹操征讨徐州时突然反了。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迎接吕布为兖州牧,占据濮阳。一时之间兖州数郡郡守皆响应起事,仅余鄄城、范、东阿三座县城尚属曹操领地。 陈宫为什么要背叛曹操?这至今都是个谜。《资治通鉴》记载:“前九江太守陈留边让尝讥议操,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让素有才名,由是兖州士大夫皆恐俱。陈宫性刚直烈壮,内亦自疑”。看来曹操杀名士边让这事确实让兖州的读书人都心惊胆战,陈宫作为兖州士人的代表,自然也担心自己的处境。 从194年到199年,陈宫跟着吕布东征西讨了好几年。虽说是吕布的首席谋士,但吕布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不太听建议。“布每不从其计”,陈宫的很多策略吕布都不采纳。下邳最后一战时,陈宫建议吕布率领骑兵游离在外迎击曹操,他自己率军在城驻守,等曹操兵临城下就可以两面夹击。吕布原本赞成,但吕布的妻子在枕边吹风,说陈宫连曹操都能背叛,你凭什么相信他?吕布于是不听陈宫之计。 结果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曹操水攻下邳,吕布被部将绑了去见曹操。陈宫也成了阶下囚。 面对这个曾经的部下,曹操的心情肯定很复杂。他知道陈宫的能力,也清楚这样的人才对自己有多重要。于是曹操开始了劝降工作。但陈宫的态度很明确,就是求死。 曹操问陈宫:“公台,你平时都说你有智慧,足智多谋,但你现在怎么样了?”从曹操这句话的语气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太多抱怨陈宫,只是希望这个背叛他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陈宫回答说:“但此人不遵宫言,故此如此。若见其遵,未必可擒。”意思是都怪吕布不听我的建议,要是听了,未必会被你抓住。这话说得很有意思,陈宫其实对吕布也没多少忠诚,只是在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 见陈宫决意求死,曹操开始打感情牌。他问陈宫:“那你的老母亲怎么办?你的妻子儿女怎么办?” 这时候陈宫展现出了谋士的智慧。他不紧不慢地回复曹操:“我听说,想要以孝治天下的人一定不会苛待别人的母亲;而一个想要推行仁政的君王,也不会伤害其他人的后代。我母亲和妻子的命运完全取决于明公的想法。” 这句话说得真是巧妙。陈宫既没有求饶,也没有妥协,反而用道德标准把曹操给”绑架”了。你曹操不是号称仁义吗?那就证明给天下人看看。同时,这句话也为自己的家人争取到了最大的保障。 曹操听了这话,确实被震撼到了。这个回答既体现了陈宫的骨气,又展现了他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把球踢给了曹操。曹操如果真的伤害陈宫的家人,那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最终,陈宫拒绝向曹操投降,被曹操挥泪绞刑。曹操确实履行了承诺,陈宫去世后,曹操带着家人来到许昌安置,对他们相当优待。 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一个有骨气的读书人,即使身处绝境也不忘为家人着想,用自己的智慧为亲人争取到了生路。而曹操虽然杀了陈宫,但也表现出了对人才的敬重和对承诺的信守。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东汉末年那些读书人虽然身处乱世,但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陈宫的选择或许在今天的人看来不太理解,但在当时的价值观念下,这就是士人的气节。他宁可死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原则,这种精神在那个时代是很受推崇的。 当然,陈宫的死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像陈宫这样的人才,在和平年代本来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但在乱世中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也是为什么后世文人对陈宫多有同情的原因。 陈宫用一句话既保全了家人,又维护了尊严,这份智慧和气节至今仍让人佩服。你觉得在那个乱世中,陈宫的选择是对是错?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