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侯冰玉陆梓昕
一道用药审核关,年均拦截高风险处方超3万张。一张温馨用药卡,让无数家庭避免错误服药风险。
“您好,这是您的药,请务必摇匀后再服用。”
“这个药需要50毫升温水冲开,饭前半小时喝……”
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发药窗口,这样的用药交代,药师每天要重复上百次。
“药师是用药安全的‘守门人’,尤其当我们面对的是孕产妇和儿童,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该院药学部主任孙楠这样告诉记者。
(孙楠接受记者采访)
儿童用药“成人减半”就行?不行!
“你看,这张处方开的是万古霉素,新生儿用量是15mg/kg。”孙楠举了一个案例,“表面看计算没错,但新生儿肾脏代谢能力远低于成人,这个剂量存在蓄积中毒风险。”
她立即联系医生,建议将剂量降至10mg/kg,并安排血药浓度监测。
最终,患儿平安度过治疗期,避免了一次潜在的肾损伤和耳毒性风险。
这样的“拦截”在日常工作中并不少见。
作为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河南省妇女儿童医院,郑大三附院药学部年均审核处方超80万张。
他们采用“智能审方系统+专科药师”双审核机制,重点核查儿童体重、孕周、哺乳期用药禁忌等特殊指标。
“剂量精细化是我们的刚性原则。”孙楠强调,“儿童用药不能简单‘成人减半’,孕妇用药也需评估胎盘透过率,绝不能粗放处理。”
VC泡腾片直接喂婴儿致悲剧!反映出用药常识缺失
孙楠提到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一名婴儿因母亲误将VC泡腾片直接喂服,导致食管灼伤、窒息死亡。“这类本可避免的悲剧,反映出公众用药常识的严重缺乏。”
她发现,很多家长会自行给孩子服用成人药物,或忽略剂型使用要求。“比如蒙脱石散,必须加水冲调,但有人干吃,结果粉末黏附消化道,反而造成不适。”
为此,药学部专门设计了“温馨用药指导卡”,随药发放。卡片上清晰标注药品用法、水量、水温等关键信息。“口头交代容易忘,一张小卡片就能起到提醒作用。”
怀孕绝对不能用药?合理用药比硬抗更安全
“孕妇能不能用药?”孙楠经常面对这样的疑问。“很多人以为‘绝对不能’,其实这是误区。”
她表示,疾病本身可能比药物对胎儿的危害更大。“比如高热不及时控制,可能引发宫缩甚至流产。在医生和药师评估下,合理用药远比硬扛更安全。”
医院开设了妊娠期用药咨询门诊和生殖健康药学门诊,为孕产妇提供个体化用药风险评估和服务。一位接受长期用药指导的二胎妈妈,最终顺利分娩并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我们要用专业消除恐慌,用科学指导选择。”孙楠说。
从“发药者”到“临床合作者”
孙楠和团队正在推动一项重要工作——“驻科药师”试点模式。药师深入临床,与医生共同制定用药方案,参与治疗路径设计,并提供用药后监护建议。
“我们正在构建一类疾病的用药规范共识,未来将向全省妇幼专科医院推广。”她说。
此外,药学部还编写了《高风险药品风险点手册》《急救药品使用指南》《化疗药物外渗处理规范》等实用工具,成为临床医护的“口袋宝典”。
“药师不再是传统的发药人,而是临床用药的合作者、安全用药的守护者。”孙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