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重要的不是那几部“戏”怎么样,而是要把他们作为“样板”。大凡看过、了解的都知道,这些戏的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是一大堆人“精心设计”“精心打造”的——语言、动作、表情、音乐、道具,无一例外。细节几乎无可挑剔。但对观众来说,“人物标签化”“脸谱化”,动作表情“程式化”“标准化”,人物、人物语言“纯粹化”“口号化”,故事“空泛化”“扭曲化”,风格“同质化”……都是明显的。如果把他们放在众多的、各式各样的戏剧中,作为一种类似于教学用品的作品,也许有其用武之地。 但在当时,他们可是“榜样”,是一种独角戏、独霸神州舞台的行业垄断形式的存在。一段时间里,全国的普通人除了这些,还能看什么戏? 看不清这个垄断,就看不清其危害。你可以玩高大上,你也可以玩假大空,只要你不搞垄断,不扼杀其他的玩意,不把艺术的大花园中其他的生命一律铲除,消灭,只留你一家“文艺供应商”,那—— 虽然有人不同意不赞成你的玩法,但至少不会对你深怀疑虑,深感焦虑和恐惧。 谁愿意沉睡于文化荒原? 谁愿意驻足一个人为制造的文化荒原? 有人希望这些样板戏能重新回到舞台。我真不知道这些人看过没看过这些戏,知不知道那里面的许多“台(唱)词”到底是什么,到底有多么“神奇”。还是举个例吧,《龙江颂》江水英唱道——抬起头,挺胸膛,高瞻远瞩向前方。英教“巴掌”把眼挡,四海风云胸中装。要看到世界上多少奴隶未解放,多少穷人遭饥荒,多少姐妹受迫害,多少兄弟扛起枪。多少姐妹受迫害,多少兄弟扛起枪,埋葬帝修反,人类得解放。埋葬帝修反,人类得解放。让革命的红旗插遍四方,插遍四方,插遍四方,高高飘扬! 您知道当《龙江颂》唱遍神州的时候,中国大部分人“吃的穿的住的”都是什么样子吗?江水英同志要“埋葬的帝修反”是什么样子吗?江水英在戏中可只是一个基层党代表啊。她可是要解放全人类呢。您可要知道,我们国家现在是连“解放台湾”都不说了,我们说的是“和平统一”。那为什么不说“解放”了呢?因为大家都知道,就是现在吧,究竟是国家高速发展了几十年之后的现在吧,台湾的人均GDP可是要比大陆各地绝大多数要高不少呢。 再给您来一段(江水英唱)——手捧宝书满心暖,一轮红日照心间。毫不利己破私念,专门利人公在先。有私念近在咫尺人隔远,立公字遥距天涯心相连。读宝书耳边犹闻党召唤,似战鼓催征人快马加鞭。 您读过“宝书”吗?你见过江水英一样的“纯粹”的人吗?您是不是一下子热血沸腾了呢?您知不知道,就在这戏最流行的时候,我们这儿的许多人“吃饭”还弄不好要“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呢。 历史不可能是任人摆布的小姑娘。也不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