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4日上海,丁老伯在地铁站被撞摔倒大腿骨折,医药费花了28.4万,他指认是袁女士撞的自己,要求她承担全部医药费。袁女士表示自己是按人流方向下车,是丁老伯自己没遵守乘车秩序逆行。丁老伯又投诉地铁站没做好安全措施,运营方也表示,已设置了明显的指示标识。丁老伯不服起诉。 (信息来源:扬子晚报) 近日,一起发生在上海地铁的意外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再次敲响了公共安全与规则意识的警钟。 2023年11月14日上午11时许,上海地铁8号线西藏南路站,人潮涌动一如往常。 70岁的丁老伯在站台候车,但他并未站在指定的上车区域,而是身处下车通道位置。 当列车进站,车门开启瞬间,后方一名男子急切抢步上车,丁老伯为躲避该男子向侧方闪避,与正在下车的袁女士迎面相撞,失去平衡后重重摔倒在地。 这一意外导致丁老伯右腿股骨骨折,伤情严重。 随后的司法鉴定结果显示,丁老伯的伤势构成十级伤残,而此次意外产生的医疗费用高达28.4万元。 面对巨额支出,丁老伯将袁女士及地铁运营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其承担全部损失,期望法律能为自己的遭遇给出公正裁决。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详细调取了事发时的监控视频,并严格参考《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的相关规定。 根据现场监控画面清晰记录的事件经过,并结合轨道交通“先下后上”的明文规定,法院审理认为,丁老伯未遵守乘车秩序、站位于下车区域的行为,是引发本次碰撞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判定其承担事故70%的主要责任。 袁女士在下车过程中,未能充分观察周边复杂环境,存在疏忽大意,承担30%的次要责任。 地铁公司由于已设置清晰标识,并采取了合理的疏导措施,被判定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无需承担责任。 这起案件并非孤立存在,类似因不遵守公共交通秩序引发的纠纷在多地时有发生。 在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地铁中,也曾出现乘客因抢行、逆行上下车等不规范行为导致的碰撞事故。 这种行为不仅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身体伤害,还严重影响了公共交通的正常秩序。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持续攀升,以上海为例,目前全网日均客流量已突破 1200万人次,在如此高密度的人流环境下,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交通运输部近期修订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再次强调,乘客应当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在站台安全线内排队候车。 从这起看似普通的民事纠纷中,我们应深刻汲取教训。 在公共空间中,每个人的行为都与他人息息相关,遵守规则不仅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公共秩序。 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营造安全、有序、高效的公共交通环境,让出行更加安心、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