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17日,正在审阅文件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被窗外的微风惊扰,心中突然生出一丝不安,他皱了皱眉头,手中紧握住那张刚拍摄不久的照片——开国元帅罗荣桓的遗容。[凝视] 1963年12月,中南海颐年堂内一场关于科技规划的会议正在进行,毛泽东主席临时中断议程,要求全体与会者起立,为前一天逝世的罗荣桓元帅默哀,整个会场气氛庄重肃穆。 数日后,毛泽东写下“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的诗句,表达了对这位亲密战友的深切怀念与无比倚重。 罗荣桓元帅1902年出生于湖南衡山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随后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 他从一个学生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最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长征时期,罗荣桓拖着病体艰难跋涉在雪山草地之间,尽管自己身患重病,他仍然坚持负责队伍的政治工作,为保持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受命率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面对日军频繁的“扫荡”和“蚕食”,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翻边战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敌进我退”,而是“敌进我进”,直接穿插到敌人后方去打击日伪政权,这一战术有效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蚕食”。 1941年11月,日军调集5万多人对沂蒙山区发动“铁壁合围”,罗荣桓沉着指挥,率部巧妙地从敌人包围圈的缝隙中跳出,未损一兵一卒就成功转移到安全地带,被誉为“无声的战斗”。 到抗战胜利时,山东根据地已发展成为我党我军的重要战略基地,军队发展到27万人,民兵60万人,山东也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唯一全面控制了战略要点的省份。 解放战争时期,罗荣桓率山东主力6万余人出关,参与创建东北根据地,在辽沈战役的关键决策中,他坚决支持先打锦州的战略方针,对实现将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境内予以全歼的战略意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身患重病,曾因肾肿瘤切除左肾,罗荣桓仍毅然接受中央委派,担任首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开创了新中国的检察事业。1955年,他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罗荣桓元帅不仅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以家风严谨著称,他常常告诫子女“不能忘本,不要成为八旗子弟”,弥留之际,他留给子女的遗产只有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 罗荣桓元帅因病逝世,使党和国家失去了一位卓越领导人,军队失去了一位政治工作的奠基人。 罗荣桓元帅从秋收起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设,始终坚守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他以其卓越的政治工作能力、军事指挥才能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全军上下的普遍尊敬。 那么,在您看来,罗荣桓元帅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精神遗产是什么?在当今时代,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信源: 毛泽东与罗荣桓的深厚革命友谊——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