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日方谴责中国网民“侮辱昭和天皇”,要求中方给个说法![凝视] 几段AI生成的昭和天皇恶搞视频,竟然引发了一场外交风波,日本政府正式向中国提出抗议,要求处理这些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疯传的内容。 最近几个月,中国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用AI技术制作的昭和天皇表情包和改编视频,内容多带有讽刺和调侃色彩,在中国年轻人看来,这只是普通的网络娱乐,类似于其他历史人物的恶搞内容。 但日本方面显然不这么认为,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公开表态,称这些内容构成对皇室的侮辱,已通过外交渠道要求中方处置。 这种巨大的认知差异背后,其实是两国对同一段历史的完全不同理解,对日本来说,天皇是国家象征,受到宪法保护;对中国民众而言,昭和天皇首先代表的是那段侵略战争的记忆。 中国政府的官方立场一直很克制,将战争责任限定于军国主义集团,但网民的自发创作显然没有这种外交考量,他们更直接地表达着内心的历史认知。 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中特别明显,他们习惯用表情包、短视频这些网络语言来解构严肃话题,包括历史,某平台数据显示,涉及昭和天皇的二次创作内容播放量半年内激增了200%,其中九成都带有讽刺意味。 日本的激烈反应背后,有两个敏感点:皇室尊严和战争历史定性,战后日本的和平国家叙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将战争责任与天皇制度分离,而中国网民的恶搞,无意中冲击了这种精心构建的话语体系。 就在抗议这些视频的同时,日本政府还向多国发出“建议”,呼吁各国谨慎考虑是否出席9月3日在北京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理由是“中国过度聚焦历史问题”。 这种双重标准让人困惑:当中国以阅兵形式纪念胜利时,被指责为“反日宣传”;当中国网民用网络方式表达不满时,又被定性为“侮辱国家象征”。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很有意思,发言人没有直接回应视频内容,而是强调日本应“以诚实态度正视和反省侵略历史,而不是混淆视听、倒打一耙”,并明确驳回了日方抗议。 对比一下德国的做法或许更有启发性,战后德国不仅追究战犯责任,更将纳粹历史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今天在柏林随处可见反思战争的纪念碑,而东京的靖国神社却依然供奉着甲级战犯。 这种历史认知差异,直接影响着两国民众的情感,随着AI技术普及,普通网民开始掌握影像创作工具,用戏谑方式解构权威符号,这实际上是对历史创伤的集体表达。 社交媒体时代确实给外交带来了新挑战,民间的自发内容可能瞬间触发国际纠纷,政府往往需要对此做出回应,这要求各国在外交实践中,既要维护国家立场,也要理解不同的网络文化特征。 但问题的根源还是历史认知,如果日本真正重视国家形象,更应该做的是彻底反省历史罪行,向受害国人民真诚道歉,而不是纠结于几个网络视频。 南京大屠杀的30万遇难者,细菌战的无辜受害者,被强征的慰安妇,这些历史伤痕至今需要真正的道歉与反省,只有正视历史,才能真正面向未来。 随着9月3日纪念日临近,这种历史认知分歧可能还会继续发酵,但和解的前提始终是承认历史,而不是回避或美化它。 你觉得网络时代的历史记忆表达应该有边界吗?年轻人用AI恶搞历史人物,是创意表达还是不够严肃?当网络文化与外交礼仪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平衡?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 产经新闻--侮辱昭和天皇的帖子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泛滥,石平称“日本政府应要求中方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