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里两件事儿把南海又推上风口浪尖。十三号美国两艘军舰不打招呼溜到黄岩岛附近转悠,喊着“航行自由”的口号。二十五号中国自然资源部带着几家研究单位出了份中英双语文件,专门解释国际法,明显是冲着全球舆论场去的。 美国军舰这回挑的不是好时候。文件里白纸黑字写着,中国和国际机构联合论证,说专属经济区的军事活动得守规矩。美国那边倒也不急,国务院和五角大楼嘴上没多说,但军舰照样往敏感海域扎。 其实中美在这事儿上早有分歧。美国觉得军舰过境不用提前报备,中国说这是专属经济区,得管。双方都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当挡箭牌,但解释起来一个说东一个说西。美国这些年靠频繁派军舰“自由航行”,想把自家解释变成国际惯例。 不光南海有戏码,去年极地也碰过头。中国科考船“雪龙号”和美国破冰舰在阿拉斯加外海差点撞上,最后谁都没动手。美国那边有装备更好的破冰船,但中国靠多艘科考船组团,也能在国际水域站住脚。 东南亚国家在这事儿上很现实。马来西亚、印尼这些靠海运吃饭的国家,嘴上说不选边站,但天天看着20%全球货轮从南海过,谁也不想打仗耽误生意。 现在双方都在憋着劲儿比谁的规则更管用。中国用海警船、科研船甚至普通商船组团巡航,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美国呢,靠高频次派军舰“秀肌肉”,但最近反而话少了,更依赖行动说话。 有意思的是,中美还在偷偷建沟通渠道。去年开始恢复军事热线,偶尔通报舰机动向,虽然不总用,但至少留了后路。 规则竞争背后还有经济账。油价涨、航运费贵的时候,各国对海上冲突更敏感。东盟国家一边喊着要稳定,一边还得看中美脸色调整政策。 最后说个细节:中国出了法律文件就出法律文件,美国军舰该来还来,但双方都留了余地。比如在阿拉斯加那次对峙,两艘船隔几百米盯着,雷达开了但炮口没对准。 现在海上博弈像走钢丝,谁都怕摔下去。中美都明白,真打起来没人占便宜,但面子工程又不能丢。所以眼下这状态,大概还能僵持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