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微风]其实,以目前的情况看,至少10年内,中日、中韩,关系不可能好!而日韩的关

[微风]其实,以目前的情况看,至少10年内,中日、中韩,关系不可能好!而日韩的关系会越来越好!为啥呢?因为中日、中韩之间是竞争关系,有着不可回避的利益冲突,咋可能会好?而日韩产业是互补关系,面对中国的压力,两国会抱团取暖。 从经济层面看,中日韩三国确实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尤其在高端制造、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 站在东亚地图前,能清晰感受到三国之间那种微妙的张力。日本半导体产业曾如日中天,上世纪80年代几乎垄断全球市场,那时韩国还在奋力追赶。但风水轮流转,韩国凭借惊人的投资魄力,在90年代后硬生生从日本手中夺走了存储器领域的王冠。 如今,两国在半导体产业链上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共生关系——日本掌握着关键材料与设备,韩国则在先进制程上领跑,彼此既较劲又离不开对方。 这种产业上的咬合,让日韩在面对中国半导体快速崛起时,天然有了抱团的理由。去年韩日领导人时隔17年重启高层会晤,那份联合公报里字里行间透出的默契,绝非偶然。 反观中日、中韩之间,竞争的火药味就浓烈多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速度让邻国坐立不安,韩国媒体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的发展早已超出想象,其目标直指日本和德国这样的制造业强国。 在电视显示技术领域,中国厂商正以RGB-Mini LED等新技术掀起全球产业格局的变革,让传统强企韩国倍感压力。半导体领域更是硝烟弥漫,当中韩两国企业家即将在北京坐下来交流时,谁都知道这场对话背后是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 新能源战场同样如此,三国都在拼命布局,但合作总是被地缘政治的阴影笼罩——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像块冻豆腐。 历史这根刺,更是让中日关系难有喘息之机。从古代白江口海战确立中国优势,到近代甲午战争后日本全面侵华,这段沉重的历史包袱至今仍未被妥善处理。当日本政客一次次参拜靖国神社,当教科书问题反复刺激神经,民间情绪就像被点燃的干柴。 中韩关系虽然历史包袱轻些,但萨德风波、文化归属之争等现实摩擦,也让两国关系像坐过山车。尽管中国新任驻韩大使履新时释放了善意,双方也表达了改善关系的意愿,可根植于产业竞争的矛盾,哪是几次外交互动就能化解的? 有意思的是,美国这个域外玩家正成为搅动东亚棋局的关键变量。它挥舞的关税大棒直接砸向三国核心产业——日本汽车业面临25%的出口关税,丰田们不得不重新规划全球布局。 这种压力反而可能催生中日韩短暂的合作窗口期,就像暴风雨中三艘船不得不暂时靠港避风。但风暴过后呢?当各自修整完毕,驶向同一片蓝海时,竞争的本能又会压倒一切。毕竟在新能源、高端制造这些决定国运的赛道上,没有谁愿意让出领先位置。 未来十年,东亚的戏台怕是少不了这样的场景:日韩企业联手研发新材料时,中国工程师正攻克同一技术难关;三国领导人握手的照片登上头条,背后却是各自产业政策的激烈博弈。 就像韩国总统李在明就职时承诺改善中韩关系,可当中国制造业的触角伸向韩国传统优势领域时,再友好的表态也会变得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