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窗帘之约”坚守4年守护邻里平安

8月27日清晨,在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区恒通生活区,“暖宝”幸福驿站志愿者们已准时出现在小区里。她们抬头望向一扇扇窗户——那些印着“窗帘之约”字样的窗帘是否已经拉开?这已成为她们每天早上的“必修课”。记者跟随着志愿者们的脚步,走进这个已坚守近4年的志愿服务项目,感受邻里间的暖心守望。

志愿者们上门看望老人。

一扇窗一份牵挂

“她家窗帘往常这个点早就拉开了,今天怎么还没动静?”走到77岁老人张德菊家楼下,“暖宝”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周彩娣和同伴停下脚步,望向一楼的窗户,眉头微蹙。周彩娣熟练地走上前,敲了敲窗。“来了来了!”片刻后,张德菊脸上带着歉意打开窗户,“今早有点感冒,头沉得很,忘了拉窗帘,让你们惦记了。”张德菊和老伴都有基础病,子女不在身边,是“窗帘之约”的重点关注对象。

周彩娣不放心,又来到张德菊家中,确认她状态还不错,这才安心。“听到窗外的问候声,我心里特别温暖,感谢你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说话间,张德菊眼中泛起泪光,双手紧紧握住周彩娣的手。记者观察到,在张德菊家的冰箱旁,还贴有恒通社区“窗帘之约、健康有约”医疗服务小分队负责的医务人员及社区网格员的联系电话。

在另一栋居民楼里,82岁的独居老人任淑华前几年因摔伤腿部,如今只能依靠拐杖走路。她不方便做饭,志愿者们就送饭上门;有时不方便洗衣服,志愿者们也会帮着洗;街道社区的医生还定时上门帮她量血压。“大家就像亲人一样照顾我。”任淑华说。

老党员发挥余热

今年82岁的郝素云是“暖宝”幸福驿站的发起人之一,也是“窗帘之约”的元老级志愿者。“我们始终将小区里的高龄、独居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挂在心上,时刻关注他们的动态,以防意外发生。”郝素云说。

起初,志愿者通过上门走访的方式关心这些老人,为了提高效率,大家想出了一个温馨且实用的办法:通过观察老人家中窗帘的开合情况来判断其安全状况。

就这样,2021年,属于这群老人的“窗帘之约”正式开始了。志愿者亲手缝制了带有“窗帘之约”醒目标识的窗帘,在征得老人及其家人同意后,为他们安装上。志愿者与老人们约定,每天早晨7点半左右拉开窗帘,傍晚6点左右拉上窗帘。窗帘的按时开合,就象征着老人的平安,志愿者们便可以放心;若发现窗帘未按时开合等异常情况,志愿者会立即上门查看,确保老人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为什么年龄这么大了还要坚持做志愿者?郝素云坦言,自己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老军工人”,趁着还有余力,一定要多发挥余热。“只要我的身体还支持我继续做,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小窗帘装着大民生

恒通社区的“窗帘之约”,始于对小区实际情况的精准洞察。

“如今,‘窗帘之约’已经持续了近4年,服务对象从10户扩展到27户,志愿者队伍也逐渐壮大到近200人。”恒通社区党委书记龚雪表示,社区还试点运用电力等大数据监测守护独居老人安全,实现了“人工巡查+智能监测”的双重保障。

“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吸引更多青年志愿者加入,为队伍注入青春活力,同时继续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高龄独居老人受益。”龚雪眼神坚定:“一道窗帘很小,但它装着大民生。我们希望通过‘窗帘之约’,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感受到党和社区的关怀,让邻里情更浓,让社区更温暖。”

瑶海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解正茂介绍,“窗帘之约”也在不断升级中,如今已实现“水电气”科技赋能。瑶海区为帮扶对象安装智能物联网燃气表、智能电表、远传水表,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用电监测分析+公益服务联动”机制、“燃气安全+数字赋能”机制、“水量感知+数据研判”机制等模式,生成预警清单,实现现代化数字监测手段的闭环管理,为特殊群体提供精准服务。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邵晓杰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