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开学季营销:“拼价格”转向“拼体验”

每年8、9月的校园热闹非凡。新生报到的人潮中,不时闪现电信运营商营销人员的身影:“同学,办电话卡吗?校园特惠,600元打2年,60GB流量、200分钟通话,要不要考虑一下?”几步之外,另一名营销人员立即接话:“我们家500元打两年,5G网络校园全覆盖,网速稳定,另外还送一年的视频会员!”

这样熟悉的场景在各大高校的开学季反复上演,但近年来,喧嚣的叫卖声背后,竞争的底色已悄然生变。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其背后是行业增速放缓的严峻现实与监管持续高压的双重驱动。翻开2025年中期财报,三大运营商的增长焦虑一目了然。中国移动营收同比下降0.54%,中国电信同比增长1.3%,中国联通同比增长1.5%,增速均较去年同期明显放缓。传统业务承压,流量红利见顶,5G投资回报周期漫长,各家运营商不约而同地采取低价让利的方式打价格战,虽然短期内能拉升用户数,却也导致ARPU持续下滑。过度依赖价格战不仅侵蚀利润,还可能引发恶性竞争。

恶性竞争的尽头是“多输”。今年5月,工信部发布2025年信息通信暖心服务“十件实事”,组织开展电信业务“明白办、放心用”行动,强调优化信息通信服务环境,持续提升信息通信服务水平,保护用户合法权益。各地通信管理局也纷纷约谈运营商企业,叫停诱导升级套餐、隐性扣费、虚假宣传等市场乱象。压力之下,运营商做出承诺,释放出从“拼价格”转向“拼体验”的信号。

与往年相比,运营商2025年的开学季营销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新变化,竞争维度显著拓宽。首先,传统的“低价宽带+大流量套餐”已不再是唯一卖点,各家不再局限于“我的套餐便宜10块钱”,而是强调“我的网络时延更低,看网课视频、打游戏更稳”“我的网络在地下教室、食堂信号也满格”……竞争焦点转移到了网络和服务这两个用户关注的核心痛点上来。其次,运营商正努力从“管道提供商”转变为“生态赋能者”。今年的套餐普遍与智慧校园建设深度绑定。办一张手机卡,意味着同时激活了校园门禁、食堂消费、图书馆借阅、宿舍水电费缴纳等功能。通过与校方合作,运营商将通信业务嵌入学生的生活场景,提高了用户黏性和不可替代性。此外,针对大学生群体电信网络诈骗这一社会问题,运营商在今年开学季的推广中纷纷嵌入了“防诈宣传”,在套餐中添加“防诈骗守护”功能,自动拦截骚扰电话和可疑短信,降低大学生的被骗风险,守护大学生的“钱袋子”。

单纯的价格让利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现在的年轻消费者更看重网络质量、稳定性、资费透明度等“软性体验”,对运营商而言,若能在这些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或许能找到增长的第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