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1岁的知青李文忠救了一名11岁的落水女孩,令人没想到的是,女孩上岸后,却郑重严肃的对他说:“你先别娶媳妇,等我长大后,立刻就嫁给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0年的夏末,李文忠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子插队,当时他刚满二十一岁,身上还带着些北京青年的书卷气,但脚下踩着的,是裂着缝的干土,他来村里才几个月,还没完全适应这边的生活节奏,但干活从不偷懒,也不摆架子,村里人慢慢开始对他改观。 那天,村里的孩子们在河边玩耍,太阳烤得地皮发烫,李文忠正在河边洗衣服,突然听到一阵惊慌的呼喊声,他抬头一看,一个小女孩在水里扑腾,脸上写满了恐惧,他没多想,衣服一扔就跳了下去,那水并不深,但水下的水草缠得紧,女孩的腿被困住了,他使出全身力气才把她拉上岸。 女孩瘦瘦小小,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头发贴在脸上,嘴唇发青,她站起来时,脸上还带着水珠,可眼睛里却藏着一种特别的光,李文忠当时只觉得这孩子命大,没再细想,河边围了一群人,有人笑,有人起哄,李文忠甩了甩湿漉漉的袖子,转身回了队里。 从那天后,女孩总是出现在他周围,干农活的时候,她会蹲在田埂边帮他递锄头,午休时,她会送来一碗水,或者一个窝窝头,有时候是半截红薯,有时候是她家晒干的玉米棒子,她从来不说话,只是放下东西就跑,李文忠知道她是谁,刘俊霞,是村里刘家的女儿,十岁出头,平时话不多,性子倔。 知青们常打趣,说李文忠在村里有“对象”了,他总是笑笑不接话,他并没把这些事当回事,觉得不过是孩子对救命恩人的感激,可时间长了,他开始注意到一些细节,刘俊霞的鞋子破了又补,手上常有冻疮,但每次来找他时都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她还会在树下坐很久,听他讲课,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黑板。 李文忠当时在村里教孩子们识字,老槐树下搭了个临时课堂,几个小板凳就是教室,刘俊霞总是最早到的那个,也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有一天,他讲完课准备收拾走人,发现她还坐在原地,用树枝在地上写他的名字,他装作没看见,默默走开了。 1975年春天,李文忠接到了返城通知,他要回北京了,结束这段插队生活,他心里五味杂陈,这片土地虽然贫瘠,却装下了他几年的青春,他一边收拾行李,一边跟村民道别,出发那天,刘俊霞追了很远,衣服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她没说话,只是从怀里掏出一双鞋子,塞进他手里,鞋子不大,却缝得整整齐齐,针脚密密麻麻。 李文忠没说什么,只是笑着点了点头,他以为,这不过是个孩子的心意,很快就会被时间冲淡,他回到北京后进了钢铁厂,白天干活,晚上学习,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也想看看更广阔的世界,他没回信,但每一封从陕北寄来的信,他都收得整整齐齐。 信里写着村里的新鲜事,也写着刘俊霞的学习进展,她说她在练字,说她在看他以前讲课时留下的黑板字,说她想上学,想去北京,他一封没回,却一封都没丢,信的纸张从粗糙变得光滑,字迹从歪歪扭扭变得端正清秀,这些细节像是某种无声的坚持,在他心里悄悄扎下了根。 1977年,高考恢复,李文忠白天上班,晚上埋头复习,他知道机会难得,不想错过,那年年底,他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北京大学,那一刻,他想起了老槐树下那些日子,想起那个倔强的小姑娘,他没有想到,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 开学报到那天,他站在人群中,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刘俊霞,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姑娘,站在人群外朝他望来,她笑着,手里拎着什么东西,他走过去,看清楚那是另一双布鞋,比当年那双大了一圈,针脚还是一样细致。 两人没有寒暄,只是站在那里,彼此看着,那种感觉,说不清是惊讶还是释然,他终于明白,那些年她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在兑现她心里的某个承诺,而他,也终于不再把她当作小姑娘来看待。 大学生活节奏紧凑,两人常一起上课,自习,偶尔在校园里散步,刘俊霞像是从未改变过初心,还是那么专注,那么执着,李文忠渐渐习惯了她的存在,也开始期待她的陪伴,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表白,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只有默契和日积月累的信任。 毕业前,两人决定结婚,没有婚纱,没有排场,只有几位同学和一张合影,刘俊霞笑得很安静,眼里却藏着光,李文忠站在她身边,忽然想起了那个落水的夏天,那个说“等我长大”的小女孩。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2015-03-12《陕北知青往事:一个承诺与半生守候》
猜你喜欢
极端女权已经到这种地步了吗?刚刚看到一个帖子,说是有人在小区业主群
2025-08-28
一纸琉涟
🍉泰国真的要🈲娱了[裂开][裂开][裂开][裂开][裂开]好像是说公主那个了
2025-08-29
圈内颠公
早上吃过饭就去给外甥女开一个贫困证明。到地方一看,人家这工作环境真是要多好有
2025-08-28
静听花自开
一条消息惊到所有桶装水厂!央妈讲:“把自来水煮开,放一会儿,等杂质沉底,倒
2025-08-29
忆起唠唠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