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侄子李秋升强抢民女,女子的丈夫将他告到了彭玉麟那里,没想到彭玉麟丝毫不顾李鸿章面子,下令斩首,顺便还修书一封告知李鸿章:我替你杀了这个败坏门风的侄子,不用谢! 主要信源:(中华网——中国一牛人,人称“活阎王”,专杀“名人”,却没人敢杀他;岳阳市人民政府——2019年党风廉政教育之以史为鉴(二)这位湖南籍高官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 晚清时期官场复杂,许多官员彼此勾连,互相维护,但其中也有少数人坚持原则,不惧权贵。 彭玉麟便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 他素以刚正严厉著称,在当时的政坛上显得格外突出。 李鸿章作为朝廷重臣,权势极大,一般人都不敢得罪他。 可彭玉麟却因为一桩案件,与李鸿章产生了交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李鸿章的侄子李秋升在地方上仗着家族势力,经常欺压百姓,横行乡里。 当地官员因为害怕李鸿章,都不敢过问,更不敢惩治。 这使得李秋升的行为越来越放肆,甚至发展到光天化日之下强抢民女的地步。 当时彭玉麟正好到当地巡视,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决定插手此事。 受害女子的丈夫来到彭玉麟的衙门告状,详细陈述了李秋升的恶行。 彭玉麟听后十分气愤,当即下令将李秋升抓捕到案。 在审问过程中,李秋升不仅毫不悔改,还态度嚣张,公然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以为凭借叔父的权势,没有人敢把他怎么样。 这种态度更加坚定了彭玉麟严惩的决心。 当地百姓听说彭玉麟抓捕了李秋升,纷纷前来告状,列举他的种种恶行。 根据这些指控,李秋升所犯的罪行已经足够判处死刑。 但是当地官员们却十分担忧,他们害怕得罪李鸿章,于是想方设法为李秋升开脱,甚至暗中拖延时间,希望等来更高层的官员干预。 彭玉麟明白,如果按照常规程序处理,这个案件很可能不了了之。 于是他采取了一个非常措施:先当众宣布对李秋升施行杖刑,但不规定具体数目,示意差役持续行刑。 等到官员们放松警惕时,他暗中下令将李秋升处决,表面上却仍然与来访的官员周旋。 等到上级官员赶到时,李秋升已经被正法。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不少官员私下议论,认为彭玉麟太过大胆,连李鸿章的面子都不给。 但也有些正直的官员暗自叫好,认为彭玉麟做了他们不敢做的事。 老百姓们更是拍手称快,都说彭玉麟是个为民做主的好官。 事后彭玉麟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说明事情经过。 他在信中表示,李秋升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损害了李家的声誉,自己处置他是为了维护李家的名声。 这种说法既说明了处置的理由,又给了李鸿章一个台阶下。 李鸿章虽然心中不快,但也不能公开表示反对,只能回信表示感谢。 这种处理方式展现了彭玉麟不仅刚正不阿,而且懂得为官之道。 彭玉麟之所以敢这样做,与他的为官风格和个人经历有关。 他早年投身湘军,以治军严厉著称,后来在官场上也始终保持刚正不阿的作风。 他曾经多次弹劾不称职的官员,就连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曾国藩的弟弟也不例外。 这种铁面无私的作风,使他在官场上赢得了"活阎王"的称号。 处理李秋升案件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彭玉麟的为官之道: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法;既严厉执法,又顾及官场规矩。 这件事不仅展现了他的刚正性格,也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 在当时复杂的官场环境中,能够这样处置权贵亲属的案件,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彭玉麟一生清廉自守,不慕权位,曾经多次辞去高官厚禄。 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使他能够在官场上保持独立性和原则性。 他处置李秋升的案件,不仅是为了惩恶扬善,也是为了维护官场的正气。 这件事成为他官场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印记,也体现了晚清官场中难得的正义力量。 他的这种作风在当时腐败的官场中犹如一股清流,给老百姓带来了一丝希望。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