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江西上饶灵山脚下的林观荣老人因病去世。他的儿子林上水遵照父亲遗愿,没有采用传统土葬,而是将遗体放入一口大陶缸中密封保存。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农村引发了巨大争议,许多村民指责他不孝,甚至认为这种做法违背祖训、惊扰逝者。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林观荣生前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他主动戒除荤食,坚持素食,并经常到当地寺庙修行。 灵山地势陡峭,山路难行,他看到僧人和香客上下山十分不便,便自发耗时数年,一凿一凿地开凿石料,亲手铺就了一条长达两千多级的石阶路。 这一善举为他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大家都称他为“大善人”。 老人晚年时,从寺庙住持那里了解到“缸葬”这一古老葬俗。 据称,修行者遗体若能在密封的缸中历经千日而不腐,便可能成就“肉身舍利”。 这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成为他临终前的最大愿望。 2000年2月,林观荣因脑血栓住院,弥留之际,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坚定地要求实行缸葬。 尽管内心充满忐忑,林上水仍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 他深知此举将面临巨大压力。由于父亲身材高大,他几经周折才找到一口足够容纳遗体的大缸。 他请来工匠,在缸底铺上木炭和石灰等具有吸湿、防腐作用的材料,再将父亲遗体以盘坐姿势放入缸中,周围填满木炭与石灰粉,最后用桐油石灰密封缸口,并将缸安置在家中一间静室内。 随后三年,林上水在村民的不解和议论中默默守护。 他定期查看大缸的密封状况,防止破损。村里流言四起,有人说他“不孝”,有人甚至觉得林家因此变得“不祥”,邻里往来逐渐稀少。 2003年11月,千日期满,开缸时刻到来。林上水当众揭开缸盖,众人发现林观荣的遗体并未腐烂,皮肤虽因脱水变黑干瘪,但整体形态完好,五官清晰可辨。 有村民惊叹这是“佛祖显灵”,也有人从科学角度解释,认为是缸内干燥、碱性和缺氧的环境,以及石灰和木炭的防腐吸湿作用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 事后,林上水请匠人用石膏对父亲遗体进行加固处理,塑成“真身像”,并供奉于家中二楼。 然而,家中长期供奉遗体的行为让部分村民难以接受,甚至无人敢上门拜访。 当地民政部门也注意到此事,认为其做法可能违背了当时的殡葬管理规定。 林上水虽承受巨大压力,但完成了对父亲的承诺。 据民俗专家介绍,“坐缸”是一种在赣东北山区流传已久的葬俗,其通过物理方式创造防腐环境,是先民智慧的体现。 信源: 清徐融媒网《江西一孝子将父制成“木乃伊”至今不腐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