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邹平,蝉鸣与诗韵交织,文化与发展共振。21日至22日,“山东诗词研学走进邹平市”活动成功举办,来自中华诗词学会的顶尖专家与300余名诗词爱好者齐聚一堂,以“培训+采风”的创新形式,将诗词文化与邹平的工业强市底蕴、红色基因传承、生态宜居风貌深度融合,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诗润邹平:千年文脉的当代激活
在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学术报告厅,山师大文学二级教授杨守森以《诗与诗歌创作》为题,深入浅出地解析诗词的韵律之美;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刘庆霖则带来《能使江山助我诗》的精彩授课……
“能听这样高级的课程我很激动,也让我脑洞大开,我将继续创作更多农业农村方面题材的作品,来歌颂祖国歌颂家乡。”邹平市诗词爱好者石正太说道。
同时,此次活动特别设置“行走的诗词课堂”,采风团深入魏桥创业集团纺织绿色智能化车间、张士平纪念馆、梁漱溟纪念馆等企业和文化地标,感受邹平的历史人文,领略现代发展之韵。
近年来,邹平市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理范仲淹、伏生等历史名人与邹平相关的诗词佳作,编撰《邹平历代诗词选》,截至目前收集30余万字。通过“诗词进校园”“诗词进社区”等活动,组织开展诗词采风20余场,培育诗词爱好者群体超5000人。
文化惠民:浸润城乡的生动实践
在邹平奥体公园,每周五晚都会响起激昂的合唱声——由“前方艺术团”“邹平之声职工合唱团”等多支队伍组成的“邹平奥体红歌放歌团”,吸引着数百名市民自发参与,已成为邹平市民文化生活的标志性品牌。
“活动还计划同步开展‘文艺惠民进基层’延伸服务,将优质文化资源输送至乡村、社区,实现‘广场放歌一处,文化辐射全域’的良好效应。”邹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邹平市文联主席高雷说道。
不久前在邹平启动的2025山东夏季“黄河大集”,更是将文化惠民推向高潮。九大主题市集上,书法家现场创作“黛溪荷影”主题折扇,漆扇匠人展示“邹平记忆”漆画技艺,手工钩织的花鸟扇饰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这场融合地域文化与手工技艺的市集,与养生、美食等展区联动,让群众在赶集之余乐享文化盛宴。
以文化城:赋能发展的邹平范式
8月22日至23日,在邹平市“黄河大集”夏季趣赶集暨“放歌邹平”星光音乐会现场,舞狮、变脸等非遗展演引得群众阵阵喝彩,汉服巡游、评书故事、篝火舞会也是人头攒动。
“音乐一响,人流就涌来了,我的烧烤炉压根就没停过!”来自当地台子镇的烧烤摊主老刘笑得合不拢嘴。据了解,此次活动成功推动无抗鸡蛋、紫麦面粉、无花果等特色农产品销量翻番;“巾帼工坊”的手工毛线编织、刺绣布艺产品更是成为游客争相选购的热门伴手礼。
今年以来,“文化赋能农村大集”系列活动,在邹平遍地开花。在九户镇大集,“放歌邹平唱响九户”美食文化节,平均每晚场吸引观众5000余人次,老滕黄牛肉、演马台手撕鹅等20余家商户带来的特色美食,总销售额过万元,多家特色烧烤美食日均销售额超1万元,成为拉动消费的“主力军”。在魏桥镇田李靳大集,"传统曲艺文化节"热闹非凡,吸引周边县市8000余人次参与,修皮鞋,修水壶,钉马掌等一些渐渐消失在我们生活里的传统手艺在这里依然生机勃勃。临近七夕,邹平市将在青阳镇举办“缘定七夕,情满梁邹”滨州有“囍”活动。接下来,还要接续举办“伏生诗会”“范公读书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持续培育壮大邹平文化IP。
“今年以来,邹平市创新打造了‘文化赋能农村大集促消费’和‘奥体红歌放歌团’等文化品牌,先后承办了2025山东夏季‘黄河大集’启动仪式、第三届齐鲁小吃文化节等活动,累计拉动消费近2000万元,实现了文化搭台、消费唱戏、群众增收的共赢。”邹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张欣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