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酒是药还是酒?喝了药酒驾驶机动车算酒驾吗?答案当然是:药酒也是酒,喝了算酒驾。
药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饮用含酒精的饮品后驾车,无论其是否具有特定功效,均属于酒后驾驶行为,将依法受到处罚。
案情
喝药后体内酒精含量超标
8月19日20时16分,昆明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五大队民警在白药街与致远路交叉口开展夜间交通违法行为整治行动时,拦下一辆涉嫌违法的越野车。经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检测,该车驾驶人体内酒精含量为106mg/100mL,达到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标准。
民警询问时,驾驶人解释称,因肩膀疼痛,其喝了点药酒缓解,本以为“药酒不算酒”,不会影响驾驶,没想到还是被交警查获。民警明确表示,喝了药酒开车照样属于酒驾。目前,民警已依法扣留车辆及相关证件。
提醒
别拿药酒不当酒
关于酒驾的知识,交警已经讲了一遍又一遍,但仍有很多人存在认知误区。现在,昆明交警再次盘点关于酒驾的常见误区,希望大家牢记于心,避免踩坑。
误区一:酒后骑电动自行车不算酒驾
有些人认为,只有酒后开汽车才算酒驾,骑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则没关系。实际上,不管是属于机动车范畴的摩托车,还是电动自行车(部分超标电动车已被认定为机动车),酒后驾驶均需根据车辆属性和酒精含量,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
误区二:酒量大喝点酒开车没问题
酒驾的认定标准与个人酒量大小没有任何关系,是否构成酒驾或醉驾,唯一依据是驾驶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20mg/100mL为酒驾,≥80mg/100mL为醉驾。即使是酒量大的人,饮酒后自我感觉“神志清醒”,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也可能已经达到酒驾标准,此时开车仍属于交通违法行为。
误区三:酒后挪车不算酒驾
很多人觉得,只是挪几米车,不算驾驶。但实际上,只要汽车发动并发生位移,驾驶人即处于“驾驶行为”当中。即便车速极慢,酒精也会麻醉驾驶人的控制能力和反应能力,极易引发刮擦、碰撞等危险事故。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只要将车驶离原位,即可认定为驾驶行为。因此,酒后挪车同样算酒驾。
误区四:多喝水能稀释酒精含量
饮酒后喝水、吃口香糖,只能暂时降低口腔内的酒精浓度,无法减少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交警使用的酒精检测仪,检测的是来自肺部的气体,反映的是血液酒精浓度,而非仅检测口腔酒精,因此这种“稀释”方法完全无效。
误区五:服用醒酒药就能避免酒驾
市面上的醒酒药,大多只能缓解头痛、恶心等酒后不适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酒精对肝脏的短期损害,但并不能分解体内的酒精,也无法降低血液中酒精含量。服用醒酒药后开车,若血液酒精含量仍超标,依然属于酒驾。
误区六:网购检测仪自查达标就能开
网购的酒精检测仪精度参差不齐,检测结果受环境、操作方式等因素影响较大,不具备法律效力,不能作为“是否能开车”的判断依据。而且,交警部门认定酒驾时,酒精测试仪仅作为初步检测工具,最终还需通过抽血检测血液酒精含量,以抽血结果为准。
误区七:睡一觉再开车就不算酒驾
酒精在人体中的代谢速度因人而异,通常需10至20个小时才能完全代谢。有些人认为“睡一晚上就没事了”,但如果饮酒量较大,或个人代谢能力较弱,次日清晨血液中仍可能残留酒精,此时开车仍可能构成酒驾甚至醉驾。建议饮酒后至少休息24小时,确保体内酒精完全代谢后再驾车。
误区八:药酒米酒不是酒
药酒、甜酒、米酒等含酒精类饮品中,虽然有些名称中不含“酒”字,或带有“保健”“养生”属性,但其核心成分均含有酒精。只要饮用后驾车,且体内血液酒精含量≥20mg/100mL,就属于酒驾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
交警再次提醒驾驶人,药酒也是酒,含酒精饮品均需警惕。饮酒一分醉,驾车万分险。请牢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切勿心存侥幸、以身试法,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
记者查小高朱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