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美媒:“美国制造”衰落的根源

参考消息网8月28日报道美国《国会山》日报网站8月25日刊登题为《“美国制造”的骗局》的文章,作者是约翰·格利恩,内容编译如下:

收银台前,美国梦同工资单迎面相撞。在冰冷的荧光灯照射下,置身于货架之间的普通美国人伸手拿取的并非心仪之物,而是勉强负担得起的选择。

他们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一行为。

你前方的女士仔细比对两款外观相同的咖啡机。其中一台贴着“美国制造”的小标签,售价89美元;另一台产自亚洲某地,标价29美元。她将美国生产的那款咖啡机握在手中片刻,把标签读了两次,最终还是放回货架,选择了更便宜的那款。她的表情说明了一切:看似是对美国就业的漠然,实则是冰冷无情的数学计算——两者之间的差价关乎能否让家人吃上晚餐还是不得不对孩子编造借口。

无怪乎对“美国制造”的支持率在短短两年内从60%跌到了50%。这10个百分点的下滑与其说是消费偏好的转变,不如说是一个国家理想同日常现实的激烈碰撞。曾几何时,“美国制造”这个短语带有沉甸甸的分量:它是熔铸进钢铁的自豪,是缝合进针脚的气魄,是镌刻于每个表面的荣光。但这一切已然消逝。

“美国制造”不再代表品质,而开始象征高昂价格。企业发现将工作岗位转移到海外能削减开支,保持利润增长。消费者获得更廉价的商品,股东赚到更丰厚的分红,而美国工人则收到了解聘通知。尽管如此,浪漫的幻想依然挥之不去。

美国人从未停止支持本土制造业的念头,只是再也无力承担爱国的代价。普通美国人几乎完全没有储蓄。数千万美国公民若不举新债便无法应对1000美元的紧急开支,却被告知要花费3000美元购买“美国制造”的iPhone手机。这种矛盾直接渗入到了政治领域。

关于“美国制造”的政治分歧揭示了超越党派的深层经济现实:66%的共和党人表示偏爱美国货,而民主党人仅占42%。可悲的是,那些最高声呼吁“美国制造”的群体,恰恰是那些被其价格拒之门外的人。为本土产业摇旗呐喊的工薪家庭,依然在沃尔玛、一元店和亚马逊囤货——非因不忠,实为生存所迫。他们的购物车并非背叛价值观,而是揭露了月光族的残酷现实。

他们何尝不愿购买美国货?他们的父辈和祖辈正是这样做的——汽车、家电、工具、服装都是美国货。一台美泰克洗衣机能用20年,一辆福特皮卡保养得当可行驶数十年。“美国制造”曾意味着品质和耐用。那时无人想要进口货,因为美国产品如此卓越——更坚固的钢材、更精良的工艺、不言自明的水准。

但那个时代早已逝去,关税政策也无法让其回归。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不能重振工艺,只会惩罚已捉襟见肘的家庭。单身母亲依旧买不起美制冬衣,唯一的变化是亚洲产外套从35美元涨到了40美元。

真正的解决方案应是深入探究美国制造业衰落的根源,思考如何重振价值而非单纯提高价格。这需要破除使生产成本增加数千美元的复杂监管迷宫,修订变相鼓励企业外包业务的税法,重振职业教育让建设国家的技艺不致湮灭,而非一味追求没有相匹配工作岗位的纸面学历。

最根本的是,要承认:若没有美国水平的工资,美国人就买不起美国制造的商品。当工人靠着服务薪资勉强度日时,工厂重建就无从谈起;当居民在依赖食品券和在零售店打零工为生时,重振工业城镇就会成为空话。没有能够养家糊口的工资,“美国制造”就只不过是没有人能买得起的产品标签。(编译/林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