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赞]临时停车显示849小时,收费5097元。车主既不投诉,也不交费。收费人

[中国赞]临时停车显示849小时,收费5097元。车主既不投诉,也不交费。收费人员:你不认同可以拨打12345。车主:我打56789来,我还打12345,你想的美,我闲的吗?我不交。   (信源:新浪网——男子停车35天被收5097元,称不缴费不投诉)   当张先生结束 35 天的出差,兴冲冲走向停车场准备开车回家时,缴费屏上的数字像一盆冷水浇得他透心凉 ——800 多个小时的停车时长,对应着一笔远超预期的费用5097元,这对张先生来说简直就很离谱。   于是他攥着车钥匙上前质疑,想确认是不是系统出了错,得到的却是工作人员不容置喙的回应:“不可能有问题”,再追问,就只剩 “要投诉自己打电话” 的冷硬甩锅。   这场看似普通的费用纠纷,撕开的却是城市停车服务里藏了许久的 “烂疮”,比高昂账单更刺眼的,是服务的缺位、监管的松散,以及消费者知情权被漠视的无奈。   张先生的遭遇从不是孤例。他把经历发到网上后,更多相似的吐槽涌了出来,拼凑出一幅横跨不同场景的停车收费乱象图。   有人因为家人住院,把车停在医院地下车库,本就被医药费压得喘不过气,结果当日 30 元的停车费像添了根稻草,住院半个多月下来,光停车费就累计到 1000 元。医院本是承载生命关怀的公益场所,却让停车费成了患者家属的额外负担。   还有人去山东某景区游玩,不过临时停车不到半小时,收费杆抬起时却显示要付 10 元,刚燃起的游玩兴致,瞬间被这 “坐地起价” 的收费浇灭。   这些案例里,车主们的处境如出一辙:要么是刚需场景下 “不得不停”,要么是临时停靠时 “猝不及防”,最后都成了不合理收费的 “待宰羔羊”。   更憋屈的是,收费乱象常裹着“信息不对称”的外衣。不少停车场收费公示牌如同“秘密文件”,要么钉在墙角、柱子背面,不易看见;要么字体极小,难以看清。   关键的收费细节,如夜间是否加价、一天最高收费、超24小时计费方式等,大多含糊其辞甚至只字不提。   车主进来时只看到“每小时X元”,取车才发现实际费用因“隐藏规则”翻倍。这并非公示,而是变相剥夺消费者知情权,将“先消费后知情”的霸王条款藏在角落和小字间。   深究这些乱象的原因,是“监管缺位”与“逐利无度”的双重夹击。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日常巡查流于表面,缺乏对停车场收费公示、计费系统、投诉渠道的常态化核查机制。   如张先生遇到的情况,工作人员敢随意甩锅,是笃定“没人来查”,且车主投诉可能因渠道不畅、处理滞后而不了了之。这种“监管宽松”环境,让停车场运营方有了“钻空子”的底气。   另一方面,部分运营方把停车服务当成“摇钱树”,在医院、景区、商圈等“刚需停车区”,仗着车主“没得选”,肆意抬高价格、模糊规则。他们算准车主不会为几十上百元停车费维权,却忘了这背后是市民对“城市服务公平性”的期待。   更值得反思的是,停车收费看似是 “小事”,却连着城市治理的 “大事”。一座城市的温度,从来不是靠高楼大厦堆出来的,而是藏在停车缴费的便捷度里,藏在工作人员回应的态度里,藏在消费者维权的顺畅度里。   当车主每次停车都要担心 “会不会被多收费”“公示牌在哪”,当医院的停车费成了患者的额外压力,当景区的短时停车费浇灭游客的兴致,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权益,更是城市的口碑与公信力。   要破解问题,不能仅靠车主“吐槽”,需监管、运营方、社会监督形成合力。监管部门应主动“向前一步”,定期对辖区停车场开展“拉网式”检查,对不合规运营方及时约谈、限期整改;同时打通投诉渠道,建立线上平台,确保“投诉有回应、整改有跟踪”。   运营方要找回“服务初心”,以透明规则、耐心回应和准确系统留住客户。公益场所如医院可推“住院患者停车优惠”,景区可设“短时停车免费”门槛,体现人文关怀。此外,社会监督不能缺位,媒体曝光典型案例,行业协会制定服务规范,让停车收费“有章可循”。   张先生的 800 小时停车账单,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城市服务里的 “堵点”。解决停车收费乱象,不只是为了让车主少花点冤枉钱,更是为了让每一个市民在城市里生活得更安心、更舒心。毕竟,一座真正宜居的城市,不该让市民在 “停车” 这件小事上,攒下一肚子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