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新加坡印度裔专家批亚洲对西方打压围堵中国保持沉默,这不是中立,这是在给自己挖坑,因为中国给亚洲挡住西方的子弹,如果中国顶不住,亚洲国家也会成为西方的盘中餐,有些亚洲国家不仅不帮中国,还站队到西方,这种行为非蠢即坏! (信源:观察者网——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拜登政府有些经验教训,孤立中国是行不通的) 新加坡外交家马凯硕的话,与其说是预测,不如说是一张诊断书,直指亚洲当下面临的要害。他说,面对西方围堵中国,亚洲国家的沉默就是在自掘坟墓。 这话听着刺耳,但现实的账本却在无情地印证着一切。那条曾带来几十年富足的全球供应链,如今正变成地缘政治的角力场,而身处其中的亚洲国家,谁都躲不掉。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早已在经济动脉上打响。曾经代表着全球合作与效率的亚洲生产网络,现在成了被瞄准的靶心。 美国一纸清单就拉黑了上百家中国科技公司,还拉着盟友搞“芯片四方联盟”,目的就是要掐断亚洲内部的技术合作。 冲击波立刻扩散开来,韩国对中国的半导体出口额应声滑落28.8%,三星的利润半年就没了近三分之一;日本的半导体设备商股价近乎腰斩,台湾的台积电市值也跟着断崖式下跌。 这把火当然不只烧在芯片上。美国对光伏产品祭出高达3521%的惩罚性关税,这记重拳不仅砸向中国企业,更让整个东南亚指望绿色能源转型的国家傻了眼,设备供应链一断,计划全都停摆。 经济上的极限施压背后,还有明晃晃的军事肌肉。美国不仅在南海地区进行军事演习,就连英国也插入其中,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这已经不是针对谁,而是要绞杀整个亚洲几十年才建立起来的生产体系。 被卷入这场风暴的亚洲国家,日子过得相当拧巴,总想在“吃饭”和“站队”之间走钢丝,结果往往是两头不讨好,经济先挨一记闷棍。 越南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它一半的的出口都是中国,却转身就签了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结果呢?中国的订单一少,越南的电子厂没了核心零件只能停产,工人们成批失业,辛辛苦苦抢来的15%市场份额,眼睁睁地被印度拿走。 印尼的处境也挺尴尬。一边盘算着开放军事基地给美军用,一边又依赖着把82%的镍矿卖给中国。可市场不讲情面,中国进口量稍微一收紧,印尼股市一天就蒸发掉300亿美元,吓得外交部长赶紧飞到北京去沟通。 这种“左右逢源”的算盘,不光是中立国家在打,就连铁杆盟友也逃不掉。澳大利亚跟风美国,结果就自己的农产品堆积如山;日本紧随西方脚步,结果就是日产品销量下降。 这些教训实在太痛了:在一个高度捆绑的供应链里,任何想切割经济现实的政治操作,最后买单的只能是自己。 马凯硕的警告,其实最终是在指一条路:亚洲不能永远只当链条上被动的一环,得学着主动规划自己的未来。好在,这种觉醒的苗头已经出现了。 被大家称作亚洲“朋友圈”的RCEP协定,已经让区域内的贸易涨了15%,中国和东盟的双向投资更是突破了3000亿美元,这证明内部循环的潜力大得很。 更有标志性的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谈判桌上,亚洲国家头一次集体发声,要求改革不平等的投票权,这可以说是对西方金融霸权的第一次正面挑战。 想想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当时正是中国顶住压力稳住了人民币,才给整个地区当了“防火墙”。如今,这种抱团取暖的精神又回来了:中老铁路让老挝从内陆国变成了交通枢纽,澜湄合作机制在没有外人插手的情况下,解决了流域国家的水资源矛盾。 从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提醒“低估中国前景不明智”,到印尼总统直言“对华合作是脱贫最快路径”,区域领导人越来越清醒地回归到经济现实。与其在沉默中等着下一次冲击,不如联手把亚洲的经济体量变成制定规则的政治力量。 这或许才是对马凯硕警告最好的回答——邻居家着火,你站在旁边看热闹,火迟早会烧到自己身上。只有一起行动,才能保住整个家园的安宁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