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河南,8月26日,一女子说在家都不敢开空调了,因为每月用电量接近2000度,一个月要交1000多块,开始还以为她家是个大别墅,结果只是个普通的小三居。 (信源:新浪财经——女子月用电近2000度不敢开空调) 8月的郑州,热浪裹着蝉鸣钻进窗缝,张女士习惯性点开国家电网 APP,想缴下个月的电费——往年夏天用电最凶时,她家电费撑死也就五百多块,可这次跳转的小区专属缴费小程序里,一串数字让她瞬间攥紧了手机:用电量近 2000 度,电费 1125 元。 她反复核对户号,又翻出去年同期的缴费记录,屏幕上 “523 元” 的数字和眼前的账单形成刺眼对比,“我家就三口人,空调白天大多关着,怎么会用这么多电?” 和张女士一样陷入困惑的,还有同小区的李先生。他家是套空置房,只有一台冰箱在运转,往年每天电费稳定在3到5元,可这个月小程序里的日耗电量却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路涨到 12 到 15 元。 他特意去了趟空置房,摸了冰箱外壳温度正常,插座未接其他电器,不禁调侃“总不能是冰箱夏天学会‘偷电’了吧”。 此消息在业主群传开后,几十位业主晒出账单,有的家庭用电量翻倍,有的老人独居房电费比三口之家还高,原本平静的业主群瞬间被“电费异常”消息刷屏。 几天后,二十多位业主攥着缴费记录和往年账单,在物业办公室门口排起了队。面对质疑,物业工作人员翻出一张打印纸,说小区属于“直供合表用户”,电费是按照标准收的,没多收一分钱。 可当业主追问 “为什么用电量突然暴涨”“总电表和分电表的度数能不能公开” 时,工作人员却支支吾吾,一会儿说 “总表数据还没统计好”,一会儿又说 “线路损耗可能比往年大”,始终没给个明确说法。 业主们的疑团渐重。有人找电工自查,关掉家中所有电器后,电表脉冲灯仍偶尔闪烁,电工称要么电表不准,要么线路有问题,比如别家电线接错。也有人怀疑物业在代收环节动手脚,小区几百户业主,每户每月多算几十度电,累积起来数额不小。 更让业主不满的是,物业既不许业主查看总电表,也不提供分电表抄表记录,业主质疑“数据不公开,难让人相信没猫腻”。 后来,有业主在网上看到类似案例维权建议,提议大家联合行动:先自行记录冰箱、空调等家电使用时长,对比小程序显示的耗电量;再集体向当地供电部门和住建部门反映,要求安排专业人员检测电表精度,公开小区总电表月度读数及每家分电表抄表明细。 张女士表示,大家不是不想交电费,而是要交得明白,她已记录近半月家电使用情况,认为即便线路有损耗,也应按实际比例分摊,不应让大家承担不明费用。 其实,“直供合表用户” 并非新鲜事,很多老旧或未完成 “一户一表” 改造的小区,由物业代收电费。但相关规定要求,物业代收时需定期公示总、分电表度数及线路损耗情况,损耗费用按业主实际用电量比例分摊,不能擅自加价或模糊计算。 而该小区物业既未公示总表与分表差额,也未解释损耗突增原因,仅以 “合表用户” 为借口,明显不符合规定。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次电费异常事件,暴露的不只是物业管理的漏洞,还有业主与物业之间信任的缺失。以往业主通过国家电网 APP 缴费,费用透明、数据可查,可换成小区专属小程序后,缴费渠道变了,数据公开性也没了,难免让业主产生疑虑。 而物业面对质疑时的回避态度,更是让这种疑虑变成了不满 —— 毕竟,业主缴纳物业费,是为了获得专业的管理服务,而不是在基本的水电缴费上被 “糊涂账” 困扰。 目前,当地供电部门已经回应会安排人员检测小区电表,住建部门也表示会督促物业公开用电明细。 但对于业主来说,这次事件更像是一次提醒: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水电缴费的明细数据,遇到异常及时留存证据;同时,业主们也该更主动地参与小区管理,比如通过业主委员会监督物业的收费行为,确保每一笔费用都花在明处。 毕竟,一张小小的电费账单,承载的不只是每月的开支,更是小区管理的透明度,以及物业与业主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只有把 “糊涂账” 算成 “明白账”,才能让业主住得安心,也让物业的管理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