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组织开展了立法后评估。
《条例》实施后,杭州全市的院前医疗急救水平不断提升。
全市AED配置达8510台
AED配置数量大幅增加。2021年实施的《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规定,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配置AED,确保10分钟内可取得,到2022年公共场所配置总数为4200台,配置水平提升至42台/10万人,达到亚洲先进水平。
截至2025年6月份,杭州公共场所AED配置总数已增长至8510台,三年不到总量翻了一番。此外,使用AED救治案例达410余例,使用AED救治成功率超65%,位居全国前列。
下一步,杭州将进一步破除数据壁垒,深化院前医疗急救数字化改革,其中就包含深度整合市和区、县(市)的急救调度信息平台、整合调度系统与AED等资源,以实现联动,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数智化水平。
《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是全国第一个与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和使用相关的地方政府规章。
AED是供社会公众使用的便携式急救设备,具备自动识别可电击心律、自动电击除颤功能,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办法》,配置AED的场所包括机场、火车站、轨道交通站点、长途汽车客运站、码头等交通枢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学校、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社区、公园、风景旅游区等,商务楼,大型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宾馆饭店等。县(市)政府应将公共场所、执法执勤车辆和船舶的AED配置、使用培训、维护保养费用纳入预算,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向捐赠、维护AED,AED上可标注捐赠、维护者名称。
每2.7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
全市救护车辆从2014年底110辆增加至目前465辆,增长了3.17倍,配置水平达到了每2.7万人一辆,高于国家、省每3万人一辆配置要求,负压救护车占比73.2%,高于国家、省40%的配置标准。
形成三级急救网络
“市急救中心——区县(市)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点)”的三级急救网络结构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全市共设有1个市级急救中心,负责主城区范围内日常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公众急救培训等工作,并对区、县(市)急救分中心进行业务指导。萧山区、余杭区、临平区、富阳区、临安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共设有8个急救分中心,各自负责辖区内120电话受理和日常急救等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急救站点155个,其中主城区41个,区、县(市)分中心114个。
心肺复苏居世界领先水平
2024年全市心肺复苏成功256例(全省769例,约占全省1/3),其中脑复苏成功(康复出院)75例(全省160例,约占全省47%)。全市心肺复苏成功率7.12%。通过远程视频指导系统,调度员院外心脏骤停识别率达98%(全国平均17.6%),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率达88%(无调度员指导实施率为4%左右),位居世界领先水平。
全市AED配置达8510台
AED配置数量大幅增加。2021年实施的《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规定,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配置AED,确保10分钟内可取得,到2022年公共场所配置总数为4200台,配置水平提升至42台/10万人,达到亚洲先进水平。
截至2025年6月份,杭州公共场所AED配置总数已增长至8510台,三年不到总量翻了一番。此外,使用AED救治案例达410余例,使用AED救治成功率超65%,居全国前列。
下一步,杭州将进一步破除数据壁垒,深化院前医疗急救数字化改革,其中就包含深度整合市和区、县(市)的急救调度信息平台、整合调度系统与AED等资源,以实现联动,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数智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