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然而在这10年来印度制造都还是一个空谈,这就算了,更大问题是又失去了美西方产业的转移机遇。 (信源:中国新闻网——制造业受阻、关税加压,“印度制造”雄心面临现实考验) 庞大人口、雄心政策、大陆级市场,印度手握三张“王牌”,本该是全球制造业的新引擎。然而,十年“印度制造”,为何只等来一场空?究竟是何种内耗,让这些“后发优势”沦为无法摆脱的“发展悖论”,将印度制造拖入泥潭? 印度知名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的一番反思,真是让人五味杂陈。他曾激情预测印度二十年内就能赶上甚至超过中国,如今却坦言自己“高估了国家”的能力,十年“印度制造”,喊了个寂寞。 说到底,印度的麻烦不在于没机会,而在于手里的几张王牌——庞大的人口、宏大的政策和广阔的市场——全打成了烂牌,变成了一系列无解的悖论。 最先出问题的,就是那14亿人引以为傲的人口红利。这数量优势,正被质量劣势无情地吞噬。早已不足以支撑 一边是海量的年轻人,另一边,接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居然只有3.8%,制造业工人的技能达标率更是低至23%,连中国的一半都不到。难怪帕纳加利亚会说,印度就像是“捧着金饭碗在乞讨”。 这种尴尬在工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德里一家纺织厂的中国经理快被逼疯了,教本地工人用自动化设备,得花上十倍的功夫,出错率还高得吓人。毕竟,连机械图纸都看不懂的工人占了九成以上。 更深层的问题,是那个看不见的种姓制度,它像一道无形的墙,把人才流动和社会活力死死困住。结果,人口红利没看着,反倒成了“人口负担”。 接着看政策,那叫一个雄心勃勃,执行起来却乱成一锅粥。“印度制造”的口号震天响,可政策却像翻烧饼一样说变就变,成了投资环境里最大的地雷。莫迪政府搞劳动法改革,本意是好的,结果直接引爆了2.5亿人的全国大罢工,港口铁路全瘫痪,把外资吓得掉头就跑。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头。为了逼苹果把生产线搬过来,政府突然提高电子产品关税,还强制要求本地采购比例从30%飙到50%。这招“引凤筑巢”看似高明,可问题是,印度本土连个合格的连接器都造不出来。 没有实际的生产能力,也没有相关的发展,就是人家想要过来发展,也没有可以发展的空间啊。更不要说这些政策还仅仅只是空谈,并没有落到实际上。 最后,富士康只能继续从中国进口零件,成本一算,印度产的iPhone居然比中国产的还贵。这种“关门打狗”式的操作,把资本的耐心彻底耗尽了。今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骤降96.5%,就是市场给出的最直接、最响亮的耳光。 最后是市场这张王牌。一个大陆级的市场,本该是吸引全球资本的终极诱惑,可糟糕的基础设施,却把它切割成一个个互不相连的“孤岛”。 帕纳加利亚那句“我们连最基本的公路都还没修明白”的感叹,简直戳到了痛处。从孟买到加尔各答,一辆货车得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颠簸整整三天,而同样距离在中国,高速上跑个12小时就到了。 这种“肠梗阻”直接导致了成本倒挂的奇观。一家德国配件商算了笔账,零件从印度港口运到内陆工厂的钱,竟然比从中国海运到欧洲还贵15%。就连最基本的电都保证不了,班加罗尔的三星工厂一个月能停17次电,生产计划基本靠天吃饭。 特斯拉考察一番,发现充电桩覆盖率还不到中国的1%,扭头就去了墨西哥。与此同时,隔壁越南靠着效率高出三倍的港口,轻松拿下了上百亿美元的电子订单。 说白了,印度制造业的引擎已经失灵。人口、政策、市场,这三样本该是后发优势的资产,却在内耗中变成了发展的拖累。现在,印度政府总算开始行动,拨款80亿美元修路,也搞起了“技能印度”计划。 但时间不等人,如果不能从根子上解决这三大悖论,让人口成为人才,让政策成为定心丸,让市场真正联通起来,那么帕纳加利亚今天的反思,恐怕真会不幸言中,成为印度未来发展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