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已经彻底不仁慈了!要知道,若是俄罗斯一开始就用美国打伊拉克的方式,来攻击乌克兰,乌克兰很有可能早已亡国了。而如今的俄罗斯,似乎已经对乌克兰的忍耐没有了。 俄罗斯起初对乌克兰的行动,确实有点“收着打”的意思,部队推进时瞄准基辅外围,避免大面积砸城市;士兵在泥地里慢慢挪,坦克碾雪地,偶尔查路边东西;空中支援多是点对点,而不是铺天盖地。 为啥这么克制呢?一方面,俄罗斯把这场行动定性为“特别军事行动”,目标是让乌克兰“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不是要彻底灭国。要是一开始就把基辅炸成废墟,国际舆论压力可扛不住;另一方面,俄军高估了自己的“震慑力”,普京觉得自己只要一出兵,乌克兰会像2014年克里米亚那样迅速服软。结果没想到,乌克兰在西方支持下硬是撑住了,还发起了反攻。 说到西方援助,那真是源源不断。2025年3月欧盟又给乌克兰35亿欧元,七国集团还打算用俄罗斯被冻结的资产做抵押,给乌克兰提供500亿美元贷款。这些钱可不是小数目,乌克兰拿这些钱买武器、搞防御,硬生生把冲突拖成了持久战。 再加上西方的制裁,又是冻结外汇、又是踢出美元结算系统,就连欧洲市场的原油进口也被一刀切断,俄罗斯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年GDP下滑了整整200多万,就这还要维持每年超千万的军费支出,不得不调整策略。 从2023年开始,俄军的战术明显变狠了。最直观的就是对乌克兰能源设施的打击。去年8月,俄军无人机袭击了苏梅州的关键变电站,直接导致整个城市大面积停电,工业企业也停工了。同一天,波尔塔瓦州的天然气输送设施也被炸毁,乌克兰的能源供应雪上加霜。 俄军的武器使用也升级了。以前主要用精确制导导弹,现在“柳叶刀”无人机、FPV无人机这些低成本但高效的武器成了主力。 2023年,俄军使用“柳叶刀”无人机的视频就超过800个,这种无人机不仅能打坦克,还能攻击后方的飞机。到了2025年,俄军甚至用上了滑翔炸弹,把传统的FAB-500航空炸弹改装成高精度武器,让苏-35战斗机不用冒险低空轰炸就能命中目标。 俄罗斯的军工产能也上来了。2023年坦克产量比前一年提升6倍,装甲车增长3.5倍,弹药产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0倍。 有了这些武器,俄军在战场上的火力密度明显增加。以前是点对点打击,现在变成了“饱和式攻击”,每天都能发射几十枚导弹和无人机,让乌克兰的防空系统疲于奔命。 看看当年美国打伊拉克,美军用“震慑”战术,3周内就控制了比英格兰还大的领土,每天投掷2000多枚精确制导炸弹。现在的俄罗斯,终于也有了这种类似的苗头,重点打击能源、交通等关键节点。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上个月,敖德萨州的港口城市伊兹梅尔遭到无人机袭击,基础设施起火,直接影响了乌克兰的海上运输。这种打法和美军当年轰炸伊拉克的石油设施如出一辙。 俄罗斯为啥现在敢这么干?一方面是西方制裁让俄罗斯破罐子破摔,反正已经被踢出SWIFT系统,再制裁也差不到哪去。另一方面,俄罗斯的军工体系适应了制裁,坦克、无人机的产量不降反升。再加上普京在2025年5月明确了特别军事行动的四大目标,其中就包括“保障俄罗斯国家的安全”,这为战术升级提供了政治背书。 说白了,俄罗斯从“收着打”到“转狠招”,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西方的援助和制裁让俄罗斯不得不调整策略,而自身军工产能的提升又让战术升级成为可能。 现在的俄乌战场,已经从初期的“试探性进攻”变成了一场消耗战,双方都在比拼耐力和资源。至于最终结果会怎样,还得看后续的战场变化和国际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