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著名导演,他 “窝囊” 35 年没人理,直到遇 66 岁迟蓬才大火! 《生万物》里那场对峙戏,宋佳伦至今想起来还会手心发紧 ,迟蓬饰演的大脚娘指着他鼻子骂 “你眼里只有地,没有良心”。 他攥着衣角的手青筋暴起,眼神从最初的躲闪到后来的狠厉,最后垮下来的嘴角藏着一丝慌乱。 这场戏拍了三条,每次喊停,迟蓬都会走过来拍他的肩:“封四的坏不是骨子里的,是被穷和贪逼出来的,再松一点。” 就是这 “再松一点”,让宋佳伦突然摸到了角色的根,也让观众记住了这个 “又坏又让人心疼” 的小农。 可在这之前,35 年里,观众只觉得 “这张脸眼熟”。2000 年拍《日出东方》,他演个小军官。 镜头加起来不到 5 分钟,为了找军人的站姿,他在片场跟着群演里的退伍老兵学了半个月。 后来演酿酒师,他特意去酒厂蹲了一个月,看师傅怎么蒸粮、下曲,连手上的老茧位置都要对着调。 有次接了个抗战剧里的配角硬汉,为了演出战场后的疲惫,他连着两晚没睡,镜头里眼底的红血丝全是真的。 可即便这样,演员表上他的名字总在后面,采访里没人问他,热搜上更没他的影子。 有人说他 “可惜”,毕竟父亲宋国锋是辽宁艺术剧院院长,手里握着不少资源,随便搭个线就能演主角。 可宋佳伦从入行那天起就没提过父亲的名字,第一次去剧组面试,导演问他 “认识宋国锋吗”,他只说 “知道是前辈,没打过交道”。 后来父亲劝他 “别这么死心眼,有人帮能少走弯路”,他却倔:“靠您拿到的角色,演得再好也不踏实。” 就这么硬扛着,从二十多岁的愣头青,熬到了五十多岁的 “老戏骨”,戏里演遍了小人物,戏外也活成了 “小透明”。 他不是没慌过。有年冬天接不到戏,房租都快交不上,他蹲在出租屋楼下抽烟,看着楼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琢磨着要不要放弃。 可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 —— 第一次演话剧谢幕时,台下父亲偷偷抹眼泪的样子,又把烟掐了。 第二天就去跑组,哪怕是只有一句台词的路人甲,他也认真背词,琢磨怎么站、怎么说才自然。 “哪怕只有一个镜头,也不能对不起自己站在片场的这一天。” 他常跟自己说。 直到遇到迟蓬,遇到《生万物》。进组第一天,迟蓬就跟他说:“咱们别把封四和大脚娘当反派和正派,就当两个想好好过日子的普通人,只不过走岔了路。” 两人常凑在监视器前看回放,迟蓬会指给他看:“你刚才骂人的时候,手不自觉地摸了下口袋里的粮票,这个细节好,说明他心里还怕饿肚子。” 宋佳伦也会提醒迟蓬:“大脚娘骂完应该喘口气,她年纪大了,气跟不上,才更真实。” 就是这样一点点磨,封四的贪婪里有了怯懦,大脚娘的刚正里多了柔软,两人的对手戏像浸了水的棉花,沉得让人挪不开眼。 观众骂封四 “没良心”,却又在他被土匪逼着害人时,忍不住替他捏把汗;看到他最后抱着抢来的地契倒在雪地里,眼神里的茫然比狠厉更戳人。 有人在网上说:“宋佳伦把封四演活了,我恨他,可又可怜他。” 这话传到宋佳伦耳朵里,他笑了。 35 年里,他就想演一个 “让人又恨又可怜” 的角色,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带着烟火气的真实。 现在有人问他 “火了之后会不会接更多主角”,他还是老样子:“只要角色好,配角也没关系。” 前阵子拍一部农村剧,他演个村支书,为了学方言,每天跟着当地村民下地,回来就对着镜子练语气。 有场雨戏,他坚持不用替身,在泥里滚了两个小时,导演说 “差不多了”。 他却要再来一条:“村支书摔的时候,应该先护着怀里的账本,不是护自己。” 父亲宋国锋来看他拍戏,站在片场角落,没上前打扰。收工后父子俩坐在台阶上吃盒饭。 父亲说:“当年我没帮你,是怕你丢了演戏的初心,现在看来,你没丢。” 宋佳伦扒了口饭,没说话,只是把手里的鸡腿夹给了父亲。他知道,这 35 年的 “窝囊”,不是没本事,是不想丢了那点 “踏实”。 遇到迟蓬,也不是 “靠人大火”,是两个懂戏的人,互相托着,把角色演到了观众心里。 现在的影视圈,有人靠流量一夜爆红,有人靠炒作博眼球,可宋佳伦还是慢慢拍,慢慢磨。 他说:“演戏跟种庄稼一样,得等,得熬,急不来。” 35 年的时光,就像他演的那些配角,看似不起眼,却一点点攒着劲,直到遇到合适的土壤,才长出让人惊喜的果实。 而迟蓬就像那场及时雨,不是浇醒了他,是帮他把藏在土里的根,看得更清楚了。 有人说他是 “大器晚成”,可宋佳伦觉得,没有什么 “晚成”,只有 “没放弃”。 从二十多岁演小军官,到五十多岁演封四,他只是在每个角色里,都放进了一点自己的真心。 信源:宋佳伦:大器晚成的典范,54岁爆红背后的25年坚持!——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