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乌镇院士之家这样驱动智能汽车新质生产力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陆英杰王忱通讯员刘大明程洁娴

在桐乡乌镇高新区浙江中泽精密科技的生产线上,一场关于智能汽车心脏部件——动力电池顶盖的“量产突围战”正在上演,机械臂上下翻飞,组件严丝合缝。

然而就在之前,这家企业还卡在量产瓶颈中寸步难行。“我们像摸黑走路,试错成本极高。”公司技术总监李开波说。那时候,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日夜轮班,试图通过不断调试设备和工艺参数来突破量产难关,但进展缓慢。这个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多家厂商的电池供应计划。

转变,始于一位院士的到场。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带队深入车间,仔细查看了每一道工序,与技术人员交流了3个多小时。很快,欧阳明高的团队就精准定位工艺漏洞,提出系统性优化方案。“他们一眼就看穿核心问题,帮助我们缩短了三个月研发周期,真的是一场‘及时雨’。”李开波感慨,院士团队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还帮助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

而这不是个例。在乌镇院士之家,院士与企业“结对攻坚”正蔚然成风。今年初,依托这一高端智库平台,嘉兴市科协深入贯彻省委关于建设创新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落实浙江省科协《浙江院士之家服务创新浙江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立足“科创中国”枢纽城市和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目标,

聚焦智能汽车产业这一新质生产力核心领域,瞄准车路云一体化、智能驾驶、车载芯片等前沿领域,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全力构建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新高地。

这个专项行动的特别之处在于,建立了一个长期、深入、系统的工作机制,确保院士智慧能够真正落地生根。

“乌镇不只有世界互联网大会,更要有智能汽车的‘中国方案’。”乌镇院士之家负责人郑莉表示,“我们要把院士智慧‘沉’到生产一线去。”她进一步解释说,院士之家不仅要成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地,更要成为产业创新的助推器。为此,乌镇院士之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前期深入的企业调研、中期的技术对接和后期的项目跟踪,确保每一个合作项目都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场覆盖全域的产业摸排率先启动。由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智能交通中心、嘉兴大学G60科创走廊产业与创新研究院、桐乡市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福瑞泰克智能系统、双环传动、斯达半导体等机构企业组成“调研联盟”,深入车间、实验室、路测现场,梳理出产业链全景图、企业需求清单与技术瓶颈清单。“我们要让院士带来的不仅是‘大脑’,更是‘一双眼睛’和‘一双手’。”该专项行动负责人介绍。

摸排之后,是关键落子。5月,乌镇举办了“车路云一体化赋能智慧出行”院士论坛,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专家、企业代表和投资机构齐聚乌镇,共同探讨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技术难题。10月,智能汽车产业链创新协同对接活动将走进桐乡,重点推动本地企业与院士团队的技术合作。11月,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舞台,世界互联网大会·智能汽车网络安全或数据治理咖会将再掀热潮,院士主题报告、创新成果发布、实景演示、投融资对接……一批高能级活动将接连落地。这些活动不是简单的论坛和会议,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产学研对接“桥梁”。

“比如在院士论坛期间,将安排院士团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指导,在产业链对接会上,将采用‘一对一’精准匹配的方式,让企业与院士团队进行深度交流。”嘉兴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才,是另一大发力点。专项行动将绘制首张《智能汽车产业技术人才图谱》,覆盖车端、路侧、云端数十类关键岗位,精准链接高校、企业与院士团队。“我们要让人才匹配像‘导航系统’一样精准。”郑莉说。这份人才图谱不仅会列出当前急需的人才类型和数量,还会详细分析各类人才的培养路径和引进策略。

据了解,五年来,乌镇院士之家已吸引161位院士到访,引进51个高端项目,其中7个项目由院士领衔。从技术攻坚到成果转化,从人才引育到政策赋能,院士的推动作用实实在在,乌镇正成为智能汽车新质生产力的“反应釜”。

随着“六个一”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更多突破值得期待:新能源重卡编队物流系统将解决港口物流运输的效率和环保问题;智能驾驶算法开源平台将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同推进自动驾驶技术进步;车路云协同标准体系将为整个行业提供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引……一批“嘉兴样板”正加速浮出水面。这些项目不仅具有技术创新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都紧密结合了本地产业需求,有着明确的产业化路径和市场前景。

“院士不只是顾问,更是战友。”李开波说,“他们和我们一起蹲在一线,解决真问题、推动真落地。”这种深度合作模式正是乌镇院士之家的特色所在。

可以预见,在乌镇这座千年水乡,一场关于智能汽车的未来风暴正悄然兴起,为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贡献独特的“乌镇经验”和“嘉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