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奋起·洪流|身携青霉素瓶,他竟用这招躲过日军扫荡

嘉定区徐行镇,藏有无数抗战暗堡,毛树兴的家就在这里。

战事焦灼,日军多次“清乡”“扫荡”后,全城笼罩着白色恐怖。一批中共地下党员无处落脚。拥有大片河荡、稻田可藏身的沪郊,成为党员们的短暂容身之所。借由当地通达的陆路、水路,毛家顺势建起中共秘密交通联络站。

毛家五兄弟中有四人是党员。排行老四、当时才10岁出头的毛树兴也被分派到通知地下党员开会的任务。身材瘦削的他,行动起来格外灵活。送信快、懂变通,即便偶遇日军搜查,毛树兴也能应对自如,凭借机警化险为夷。

“搞革命工作,要有一颗强大心脏。”那时的他未想太多,只知晓革命才有出路。儿时经历的惨烈一幕时不时在他眼前闪现:日军到村中烧杀抢掠,挺身而出的爷爷被踢倒殴打,不治身亡。

看着来往于毛家联络站的革命战士们,不同的面庞、相似的坚毅,这也让少年毛树兴思考:“究竟为谁而战?”

折纸为信,“太阳”为标

为何把联络站设在家中?

毛树兴回忆,当时两位兄长投身革命,不少战友、好友慕名前来投奔。毛家人硬是挤出口粮,自家吃麦饭,招待前来寄宿的好友吃白米饭。

此时,毛树兴恰好与中共党员洪锋接上头。对方在详细踏勘了解徐行当地情况后,作出重要决定——在毛家设立嘉太宝公会,负责嘉定、青浦等地的联络交通。自此,毛家联络站才算有了“官方认证”。

住家成为联络站后,毛树兴的送信任务更艰巨。每当有要事讨论,他需要把每封信安全送到与会者手中。一方面,要获得收信人的信任;另一方面,又要经受得住日军的盘查。

头脑活络的他想了一个办法,把小纸条折叠成太阳的形状。取信人看到叠纸太阳,就知道要到联络站来开会。“以初升太阳作比,相信我们一定会走出黑暗。”

送信,既是基础工作,也考验综合素养,诸如,观察环境、事物够不够细致,应对各路盘问够不够灵活,等等。

在女儿毛建芬眼中,父亲毛树兴是十足的“细节控”,家中物品的摆放位置都记得清清楚楚。毛树兴说:“如果没有这么细心,或许早就被日军发现,更没有机会讲历史了。”他还记得当时与接头人约定的一种暗号——花瓶摆放位置。倘若花瓶没有摆放在约定好的位置上,就意味着有潜在风险,原计划取消。这一约定,挽救了不少共产党员的生命。

徒步送药,躲避扫荡

建在家中的交通联络站逐步走上正轨,毛树兴也接手了更重要的秘密工作——送药。战事吃紧,后方根据地缺医少药,青霉素、消炎粉成为紧俏药品,受到严格管制。对扎根沪郊的联络站来说,运送药物是主要任务之一。

相较于送信,送药难度大、风险高,也更考验联络员的本事。光是取药就不易。为避免一次性开具太多药品引人注意,毛家兄弟采取分散策略,分别到两家药房拿药,还特地绕道寻找两位乡下医生开处方。路途曲折,安全系数更高。

送药由毛树兴负责,他常头戴草帽、提着竹篮,作农民打扮,一身黝黑肤色更易躲避盘查蒙混过关。装满青霉素的玻璃瓶走动起来易发出声音。毛树兴小心翼翼地用稻草当隔断,再盖上土布遮得严严实实,伪装成农产品的模样。

可即便准备充分,他仍有不少次与日军擦肩而过,甚是惊心动魄。

形势最危急的一回,将很多青霉素瓶子捆在腰间的毛树兴,恰好遇上日军扫荡。假如被对方发现,后果不堪想象。他急寻附近一户人家躲避。从清晨到午夜,他一声不吭地躲在烂稻草柴堆中。日军的刺刀一次次用力刺来……

直至日军走远,他才心有余悸地从草垛中爬出,趁着夜色搭船前往后方医院。恰好有亲友在这间医院供职,毛树兴历经重重曲折,护送的药品得以第一时间转运。清点完毕药品后,两天粒米未进的毛树兴方才后知后觉地感到一丝饥饿。

此后,为尽可能减少与日军正面遇上的频次,他尽可能绕路走,贴着嘉定城墙的外围,还有大片树林、稻田可以做掩护。但这一路线意味着耗时更长,毛树兴常常一走就是四五个小时。

如今百岁的毛树兴还每天坚持遛弯散步,雷打不动。女儿口中,父亲是位“很能走路”的老人,唯有遭遇雨雪或降温天气才暂歇。因为,毛树兴的一只脚在送情报时落下病根。当时,他恰好在火车上,为躲避日军搜查,便果断地从车厢连接处跳车,不慎骨折。

坚定信仰,默默守护

更多时候,想当好红色联络员,光有细心、耐心、决心还不够,更要扛住独自作战的煎熬。

起初,毛树兴在联络员黄振汉的引导下接触到党组织。但收到上级调令,黄振汉要前往他处。得知消息后,毛树兴的第一反应是“跟着去”。可未等他开口,黄振汉劝阻道,毛家宅地理位置特殊,希望他在此坚守,继续护送往来的共产党员。

没想到,一等就是大半年。中途,党组织来信,有位联络员即将报到。可毛树兴左等右等,未见人影。后托人打听,方才知晓,这位联络员怕危险,改了主意。

“或许是不想连累家人好友。”这个小插曲,更考验出革命者对信仰的坚定。好在,坚韧的毛树兴等来了洪锋,毛家联络站的故事才有了下文。

此后,毛树兴兄长与洪锋一起建立小学,并以教员身份作为掩护。考虑到安全问题,联络站也转移至小学。毛家联络站的交通功能暂时中止,但毛树兴的革命事业才刚起步。

“个头小、话不多,行动敏捷、做事利落。”这是黄振汉对毛树兴的评价。前辈认可、实战经验丰富,党组织越发信任这位毛家小囡。从昆山到南翔,从糖厂到酱园,毛树兴继续开拓党的秘密联络站。甚至,因掌握情报到位,他还在玉米地里发现了一批枪支,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助力。

没有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没有动人心魄的血光厮杀,毛树兴与无数交通联络站党员们,在世人看不见的角落默默搭建起一条安全通道,护佑一批批抗日战士奔赴前线。

(本文系文汇报社与市委老干部局联合推出的口述历史系列访谈之一)

栏目主编:祝越文字编辑:王宛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