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赵建民被捕,特务在被撕碎的情报上看到了一个“祥”字,就让他交代同伙,赵建民脱口而出:“他叫周宝祥!”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位地下工作者突然遭遇叛徒指认,紧急撕毁情报却留下一丝痕迹。国民党特务从中发现一个关键字眼,逼问同党身份时,他瞬间编造出虚假姓名。这段经历隐藏着怎样的机智与风险? 1936年,日本侵略势力已控制东北三省,并向华北地区逐步扩张,河北长城一线和冀东多个县城落入敌手。山东作为紧邻省份,战略地位突出,国民党当局加强地方监控,韩复榘执掌省政,实施严厉政策,对地下活动频繁设卡检查。赵建民当时担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九月下旬从外地抵达济南,兼任市委书记。 济南市区街道繁忙,国民党士兵和便衣人员混杂其中。赵建民携带组织联络名单和行动方案,选择小巷前行时,遇见旧识房春荣。此人曾参与莱芜会议,但已投靠国民党,成为监视工具。房春荣发现赵建民后,立刻呼喊追捕,引来附近人员围堵。赵建民在奔逃中撕毁文件,部分碎片咽下,很快被捕。 房春荣指认赵建民身份后,国民党特务将其押至济南警备司令部审讯室。特务施加严刑,包括鞭抽、竹签刺指和冷水浇身,赵建民保持沉默。地面上残留纸片,其中一块显示“祥”字,系情报中联络人姓名残余。特务举片逼问,赵建民称其为周宝祥,并提供虚假地址。特务据此搜查无果,意识到受骗,加重刑罚,使用老虎凳压腿和辣椒水灌鼻。 审讯反复七次,刑具从鞭子换至烙铁,赵建民未透露更多信息。房春荣多次现身补充指证,但无进展。特务宣告审讯失败,将赵建民移交普通监狱,等待省政府处置。监狱环境简陋,赵建民被关押期间,利用有限机会与牢友交流,推动牢中党支部活动,与王福昌等人协调工作。 几个月后,赵建民被押至山东省政府审判厅,韩复榘主持。军法处长列举罪名,提议枪决。赵建民回击日本人威胁华北,地方当局应支持抗日活动。韩复榘列罪后,本拟处决,但见赵建民无惧,便下令继续关押。赵建民返回监狱,坚持牢中宣传与组织工作。 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启动,国民党释放部分政治犯,赵建民获释。出狱后,他前往鲁西担任特委书记,后加入八路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建民历任山东省委第三书记和省长等职,1999年离休,2012年病逝,享年100岁。 这段历史反映出地下工作者在国民党高压下的生存智慧。赵建民被捕后,通过撕毁情报和编造姓名,避免了组织更大损失。国民党特务的严刑未能突破他的防线,体现了坚韧品质。房春荣作为叛徒,积极参与指认和审讯过程,加剧了迫害。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前夕,凸显了国内政治复杂性,日本侵略加剧了内部矛盾。 赵建民的经历也展示了狱中斗争的重要性,他与牢友建立联系,推动了党支部活动。这不仅保护了个人,还为后续释放和继续工作奠定基础。韩复榘的审判决定,体现了国民党内部对政治犯的处理方式,往往以长期关押取代立即处决。 赵建民出狱后的工作转向鲁西地区,担任特委书记期间,组织抗日力量,协调地方资源。加入八路军后,他参与多项战役,贡献于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其在山东的行政角色,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和建设。离休后,他仍关注党史教育,分享经历以启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