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这才叫活力!”8月25日,山东济宁,一小伙儿因考研失败,垂头丧气的想把书都卖了

“这才叫活力!”8月25日,山东济宁,一小伙儿因考研失败,垂头丧气的想把书都卖了,谁料,她妈妈说:“别卖了,我留着看看!”哪成想,妈妈竟然考上了。   (信源:红星新闻——儿子没考上 妈妈考上了!50岁阿姨跨专业考法硕上岸本人:不想浪费几子的考研资料)   在山东济宁,一位名叫杨艳的50岁阿姨,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成功考取了法学硕士。   杨艳的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十二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给她带来了永久性的伤害,面部和双手遭受严重烧伤,左手完全失去活动能力,右手的功能也仅剩下了一半。   这场灾难迫使她提前退休,随后她陷入了长达十余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的痛苦挣扎中。   生活的转机,源自儿子考研失利后留下的一堆教材。望着这些即将以每斤六毛钱的价格被当作废纸处理的书籍,她心中萌生了一个单纯的念头:想要亲自尝试,探究法学硕士的难度究竟有多大。起初,她并未怀有必胜的信念,对考试结果早已淡然处之。   在丈夫的悉心照料下,她的情绪日渐好转。儿子也成了她的“学习搭子”,母子二人共同学习,这份陪伴让她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了久违的快乐。她从最基础的《法理学》开始,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儿子的学习资料,进步神速。   她发现学习是退休十几年后一种全新的快乐方式,完全沉浸在“乐中学,学中乐”的纯粹之中。最终,她仅用两年时间,就在考场上凭借那只功能仅剩50%的右手完成了所有答题。   她的总分高达338分,超出国家线25分,无论是初试还是最终成绩,均稳居专业榜首。   成绩公布后,儿子感到难以置信,他觉得“20多年的努力被妈妈两年碾压”,而丈夫则为她走出悲伤、重拾快乐感到由衷欣慰。   当杨艳前往西南林业大学报到时,却三次被误认为是学生家长。这个小插曲,生动地揭示了社会对于教育参与者根深蒂固的“年龄预设”。   当同龄人都在讨论退休金时,她却选择在法律条文中寻找人生的新坐标,这本身就是对传统“适龄教育”观念的有力挑战。   她的出现,也契合了当下考研人口结构变化的宏观趋势。近年来,25岁以下考生占比下降了12%,而30岁以上的群体则增长了2.3倍。在就业压力下,年轻人或许转向考公,而中年人则将深造视为经济下行期的一种“避险投资”。   为适应这一变化,许多院校开始扩招非全日制名额,一些学校甚至试水“银发课堂”,其中法学、教育等实务型专业成为大龄考生的首选。   然而,社会上对此也出现了不同声音,关于大龄考生是“浪费资源”还是“人生重启”的争论,引发了人们对教育资源分配效率与学习权利平等的深入思考。   杨艳的家庭也上演了代际影响的微妙变化。起初为儿子准备的“鸡娃”教材,最终反哺了母亲,帮助她实现了未竟的理想,一个“家庭学习共同体”悄然形成。   虽然儿子未能考上,但母亲的成功被视为替他实现了梦想,这份独特的薪火相传,饱含着复杂的亲情与期盼。   网络上,网友们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敬佩,有人调侃“妈妈:坏消息是你没考上,好消息是我考上了”。也有评论认为,年长者情绪更稳定,更能心无旁骛地钻研,是“天才老了仍是天才”,更证明了“年龄和身体都不是学习的障碍”。   杨艳在小红书上分享的“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从未出发的遗憾”,成为了鼓舞无数人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