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日本应该从印度大量引进移民。 印度人口结构年轻化,日本人口结构老龄化。 更讽刺的是,日本还在纠结要不要给外籍工人开放公路运输、林业这些行业,却忘了自己最缺的不光是体力劳动者,更是能让经济换发新生的技术人才。 说到技术,日本这些年的表现简直让人着急。曾经喊着"技术立国"的国家,现在在AI领域连个像样的大模型都拿不出来,2019到2023年居然一个都没推出,直到2024年才诞生首家独角兽企业SakanaAI。 老百姓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更是低得惊人,2024年只有26.7%的日本人用过生成式AI,年轻人里也只有44.7%用过,连中国的一半都不到。这跟日本把91%的IT预算都花在维护老旧系统上脱不了干系,就像捧着功能机嘲笑智能手机费电,难怪有专家说日本AI研究几近空白。 更要命的是,每年AI相关硕士毕业生才2800人,还不及美国的九分之一,好不容易培养点人才,12%还被硅谷挖走了,其中40%都是35岁以下的核心力量。 这时候再看印度的IT产业,简直就是为日本量身定做的"活力补给包"。印度IT服务出口额2023年达到2300亿美元,占了全球55%的软件外包市场份额,班加罗尔聚集着微软、谷歌这些巨头的全球交付中心。 更厉害的是,印度培养的技术人才遍布全球,《财富》世界500强里有11家企业的CEO都是印度裔,包括谷歌和微软的掌门人民。全球8%的顶尖AI研究人员来自印度,虽然大部分在国外,但只要日本敞开大门,这些人才完全有可能成为激活日本数字经济的关键力量。 毕竟日本现在最缺的就是这种"数字原住民",而印度每年输出的IT人才,正好能填补日本大学里数据科学院系严重不足的短板。 有人可能担心文化融合问题,但看看现实就知道,印度人才早就证明了自己的适应能力。全球3000多万印度裔移民,在科技界、商界都做得风生水起。他们普遍具备英语能力,这比只会日语的劳动力更能适应全球化需求。 日本那些担心"文化冲击"的人可能忘了,自己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严苛到连医院AI系统都因为数据匿名化而性能下降,这种过度保守反而成了技术进步的绊脚石。 与其纠结移民会不会改变社会结构,不如想想为什么日本年轻人的AI使用率还不如中年人,为什么60%的AI毕业生还扎堆在传统机器人领域——这些问题,恰恰需要新鲜血液来打破僵化的思维定式。 日本政府不是没意识到问题,首相岸田文雄说要把日本打造成"对外国人力资源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但光说不练可不行。看看人家印度的IT生态,从软件开发到人工智能研发形成了完整链条,而日本还在为淘汰3.5英寸软盘这种上世纪的技术流程浪费行政资源。 这种效率差距背后,是人才结构的巨大鸿沟。印度每年输出的IT服务能创造2300亿美元产值,而日本却让70岁的老人继续工作来填补劳动力缺口,这种对比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更关键的是,引进印度移民不仅能解决当下的劳动力短缺,更能给日本带来急需的创新基因。日本企业现在只敢搞小规模系统,不敢打造AI巨头,这种保守心态需要外部冲击来打破。 印度裔高管在全球科技公司的成功证明,他们擅长在复杂环境中推动创新,这正是日本企业缺乏的特质。当日本还在争论要不要给外籍工人发二类签证时,印度的程序员已经在为全球客户开发前沿技术了,这种时间差再不弥补,日本恐怕真要错过整个数字时代。 说起来也挺讽刺,OECD早就建议日本放宽移民政策,专家小组也警告要"认真探索稳定外籍工人来源",但实际进展却慢得像蜗牛爬。日本厚生劳动省倒乐观地预测,到2100年外籍人口能占到10%,可按现在的速度,恐怕等不到那时候,很多中小城市就已经因为缺人而凋敝了。 印度那边还在担心人才流失,每年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出国,日本却把这么好的资源放在眼前不用,这种"捧着金饭碗要饭"的操作,简直比美国高官说太阳能是骗局还让人费解。 归根结底,人口问题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关乎国家未来的战略选择。日本需要的不只是填补缺口的劳动力,更是能带来新思维、新技术的活力因子。 印度的年轻人口和IT优势,正好能补上日本的短板。与其让912万老人继续在岗位上硬撑,让企业因为缺人而束手束脚,让AI发展停留在"不知道该怎么用"的阶段,不如大方打开国门,让印度移民成为激活经济的"阳光"。 要是再这么犹豫下去,恐怕真要像网友调侃的那样,最后只能靠机器人给机器人发养老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