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太行作证,薪火相传——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赴林州追寻沈琼足迹 共筑防癌新篇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高志强通讯员王晓红

六十余载光阴流转,一位病理学家的骨灰深植于太行山麓,他的目光却始终凝视着后世医者前行的道路。

8月26日,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访问团踏上林州这片承载着中国食管癌防治史的热土。在执行院长高剑波教授、著名博士生导师王立东教授的带领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李珊珊教授、基础医学院正高级实验师任秀花等15位师生代表怀着崇敬之心,来到林州市肿瘤医院,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一刻,太行山静默无言,却仿佛回荡着六十年前那位病理学家立下的誓言:“生不能攻克食管癌,死了就把我的骨灰撒在林县的太行山上,看着后辈攻克食管癌。”

这次访问既是对我国著名病理学家沈琼教授的深切缅怀,更是一场医学精神的接力传承。访问团一行将在沈琼教授毕生奋斗的土地上,追寻前辈足迹,感悟初心使命,共同探讨新时代食管癌防治事业的新篇章。

追寻前辈足迹,感悟初心使命

座谈会上,林州市肿瘤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秦富强向参观团队详细介绍了林州作为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特殊历史背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这片土地就吸引了北京医疗队、河南省医疗队等大批医学专家前来扎根科研。”秦院长的声音沉稳而充满敬意,“他们在这里挥洒青春汗水,奉献智慧才华,为食管癌防治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中,我国著名病理学家沈琼教授的事迹尤其令人动容。他发明的“沈氏拉网法”为食管癌早期诊断作出了突破性贡献,这项简便易行的技术在艰苦条件下挽救了无数生命。秦富强结合医院发展史,动情地阐述了老一辈医学家如何以“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心系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林州肿瘤医院职工艰苦奋斗、服务乡梓。

访问团成员仔细观摩医院院史馆珍藏的历史照片和研究手稿,那些已经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前辈科学家们的研究数据和临床思考。每一份手稿、每一张照片都在诉说着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令人肃然起敬。

塑像前的哀思与敬意

随后,访问团来到沈琼教授塑像前举行简朴而庄重的敬献花篮仪式。全体人员静默肃立,向这位为中国食管癌防治事业奉献一生的病理学家表达无限崇敬之情。

高剑波、秦富强缓步上前,敬献花篮,阳光洒在沈琼教授塑像上,那坚定的目光仿佛仍在注视着这片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土地和人民,守望着他未竟的事业。

一行人随后前往沈琼教授骨灰撒散的地方。远眺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脉,王立东教授向同行人员讲述了沈教授生前立下的遗愿——要把骨灰撒在林县太行山上,只因他始终牵挂着这片曾倾注心血研究的土地,牵挂着这里的肿瘤防治事业。

这番话语重重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许多人的眼眶湿润了。这位教授用最彻底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未竟事业的牵挂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将自己永远地融入了这片曾经奋斗过的热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医学工作者继续他未竟的事业。

共话传承,展望未来

双方就医学精神传承和食管癌防治事业进行了深入交流。

秦富强表医院对郑大一临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这次交流不仅是对前辈的缅怀,更是对医学精神的传承。我们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院校合作,共同推动食管癌防治事业的发展。”

高剑波在发言中表示:“站在前辈奋斗过的土地上,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科学精神。林州肿瘤医院在艰苦条件下取得的成就令人敬佩,这种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王立东教授补充道:“沈琼教授等前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学术财富。我们有责任接过这份重担,继续向前,争取早日攻克食管癌防治难题。”

携手共建,谱写新篇

此次访问交流,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双方均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在食管癌防治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值得关注的是,双方达成共识,将林州市肿瘤医院作为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5+3一体化沈琼班)红色教育基地,让更多医学生来到这里接受医学精神的洗礼。

太行作证,薪火相传——这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正如太行山上的松柏,历经风霜却依然苍劲,中国医学工作者的精神也将在传承中愈发璀璨,照亮人类健康事业的前行之路。

沈琼教授生前未能亲眼见到食管癌被攻克的那一天,但他化作太行山的一部分,永远守望着这片土地,注视着后来者们继续他未竟的事业。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每一位医学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攻克食管癌、造福人民群众健康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