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传来了对于“俄乌冲突”新的看法!德国魏德尔认为,俄罗斯有权在乌克兰建立缓冲区!说实话,她的意思就是把“乌东四州”划给俄罗斯作为军事缓冲区,也就是说,她是站在俄罗斯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8月25日,这位德国选择党领袖在联邦议院抛出惊世骇俗的论断,“俄罗斯在乌克兰建立缓冲”。 这位被称作德国政坛“异类”的女政客,用一句轻飘飘的话就戳破了欧洲维持三年的政治正确气球,露出了里面塞满的能源账单、工业哀鸣和民意裂痕。 毕竟在2025年的夏天,当欧盟还在为第17轮对俄制裁沾沾自喜时,德国工厂的生产线早已因电价高企而断断续续,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刚刚警告说,德国企业70%的岗位依赖出口,但能源成本飙升正在把投资推向海外。 要理解为什么魏德尔的话能让整个欧洲外交圈集体破防,就得先看清这三年来欧洲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的尴尬角色。欧盟一边高调宣布对俄实施史上最严厉制裁,把342艘俄油轮列入黑名单,试图掐断俄罗斯的能源收入;一边却眼睁睁看着德国电价在负电价和天价之间反复横跳,2025年初甚至出现连续四小时倒贴钱输电的奇观。 这种荒诞的景象背后,是欧洲能源转型的半吊子工程——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冲到62.7%的历史新高,储能设施却连目标值的零头都没达到,结果就是风力发电过剩时不得不倒贴钱,无风时又得高价抢购天然气。 而俄罗斯呢?正如俄专家费奥多・阿尔扎耶夫评价的那样,欧盟制裁不过是“老调重弹”,全球上万艘油轮里少几百艘根本不影响大局,俄罗斯的能源出口该赚的钱一分没少赚。 这种制裁效果与经济代价的严重失衡,让魏德尔的质疑显得格外尖锐:当德国工业正在为每度电的成本精打细算时,布鲁塞尔还在为“维护国际法”的口号买单,这究竟是谁的胜利? 魏德尔所谓的“缓冲区”提议,说白了就是想把乌东四州打包送给俄罗斯,用乌克兰的领土换欧洲的能源安宁。这个算盘打得之精,连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都自愧不如——要知道他年初提出的和平计划里,也只敢提议“事实上承认克里米亚为俄领土”,对乌东四州还只敢提“默认部分控制”。 但魏德尔比特朗普更直接,她干脆跳过那些虚伪的外交辞令,直截了当地告诉欧洲:你们坚持的“乌克兰领土完整”原则,在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和德国的工业就业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这种赤裸裸的务实主义,恰恰戳中了欧洲的痛处:根据美国盖洛普的民调,乌克兰本土已有69%的受访者支持通过谈判结束战争,而欧洲民众对持续军援的耐心早就耗尽。 当德国选择党在选举中节节攀升,当左翼党和莎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都开始反对盲目军援,魏德尔不过是说出了很多政客敢想不敢说的话——只是这话从一个右翼政党领袖嘴里说出来,格外显得讽刺。 欧洲外交圈的愤怒与其说是对俄罗斯的声讨,不如说是对自身困境的恼羞成怒。他们一边指责魏德尔“亲俄”,一边不得不面对特朗普绕过欧洲直接与俄罗斯谈判的现实;一边宣称要“削弱俄罗斯”,一边看着俄罗斯与第三国的贸易额屡创新高;一边警告“向俄罗斯妥协就是鼓励侵略”,一边眼睁睁看着德国企业把2200亿欧元投资转向海外。 这种分裂在欧盟内部早已不是秘密:中东欧国家还在为“抗俄”摇旗呐喊,德国工业家们却悄悄重启了与俄罗斯的商务谈判;绿党外长贝尔伯克大谈“能源转型机遇”,鲁尔区的工厂却在负电价时段偷偷储能,只为了在高峰时能省下几分钱电费。 魏德尔的言论之所以引发“破防”,正是因为她把这种心照不宣的分裂摆到了阳光下,让那些坚持“政治正确”的政客们不得不直面自己的无能——他们既没能打垮俄罗斯,又保不住欧洲的经济,最后只能靠嘴硬维持体面。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欧洲对美国的附庸关系在这场冲突中暴露无遗。特朗普政府可以随意提出让欧洲军队进驻乌克兰的“和平计划”,可以单方面决定是否承认克里米亚归属,而欧洲除了被动接受几乎毫无反抗之力。 正如基民盟秘书长林内曼在辩论中警告的那样,真正的风险是“让美国与俄罗斯绕开欧洲,直接在利雅得谈判,强加一个不利于欧洲的和平协议”。 但魏德尔比他更进一步,她直接点出了皇帝的新装:既然欧洲的安全和能源都捏在美国手里,那所谓的“战略自主”不过是自欺欺人。当美国通过军售和能源替代方案从冲突中获利时,欧洲却在为制裁付出代价——德国工业电价中的税费和电网费用占比高达65%,这种系统性的成本劣势正在摧毁欧洲制造业的根基。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魏德尔的“务实主张”虽然听起来刺耳,却比那些空洞的口号更接近问题的本质:欧洲如果不能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不能正视俄罗斯的能源地位,所谓的“欧洲复兴”不过是镜花水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