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莫迪将访华2天,不去北京看阅兵,先供出美国,断的是特朗普后路,莫迪本身就是墙头草,他来北京只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没有办法的办法,是权宜之计,中印存在边界不可调和的问题,美国早晚还会拉着印度围堵中国,这是必然的。 信源:环球时报——印媒:莫迪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访华,出席上合组织天津峰会 印度总理莫迪计划在2025年8月底访问中国,这个行程因一个微妙的安排而显得意味深长。他将出席在天津的上合组织峰会,却会缺席紧接着在北京举行的9月3日阅兵式,这是为什么?是简单的外交选择,还是印度在中美权力挤压下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呢? 新德里长期把与美国的伙伴关系当作制衡中国的有力工具,而现在这个工具正在反向施力,让印度自身感到窒息。印度外交部曾透露,俄乌冲突初期,美国曾鼓励印度购买俄油以稳定市场。但随着时间推移,华盛顿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变,并以此为借口将印度钢铁的关税从25%猛增至50%,甚至威胁要追加500%的惩罚。 而在美国的战略盘算中,规则由其单方面定义,印度随时可能因其需要而被重新定位。美国财长贝森特在8月19日盛赞与中国的对话“极为融洽且卓有成效”,双方在8月12日的谈判中达成了共识。结果美国暂停了对这个主要对手的许多关税计划,同时原定于8月底访问印度的美国贸易代表团却被取消了行程。 面对压力,印度被迫做出了不少让步,比如削减俄罗斯石油进口配额,或是暂停征收11%的棉花进口关税以安抚美国棉农……这些举动都属于被动应对,而非平等博弈。印度所幻想的战略杠杆,最终变成了套在自己脖子上的枷锁。 如果说处理对美关系是一场豪赌,那么印度在对华关系上长期使用的地缘政治牌,则正在迅速失去价值。在外交层面,中国与巴基斯坦、阿富汗联手,切断印度的地区渗透渠道,并同尼泊尔签署跨境铁路协议,再加上印度坚持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为基础,对藏南地区提出主权声索,并试图将问题与美国的“印太战略”捆绑。这种策略除了让已进行21轮的谈判陷入僵局外,别无益处。中国已明确表示,欢迎改善关系,但绝不在领土主权上做任何交易。 莫迪政府在外交舞台上种种看似“平衡”的操作,深层折射出印度国家实力与其地缘政治雄心之间的巨大差距。印度渴望成为独立的一极,但在现实环境中,其实力尚不足以支撑其在两个巨人之间游刃有余。 而缺席阅兵的决定,正是这种尴尬处境的缩影,既是为了避免激怒特朗普政府,又要应对国内“对华软弱”的批评。但中国能让始于2018年的美国关税战走向缓和,凭借的是其在稀土、新能源产业链和庞大市场上的绝对优势。反观印度,其经济结构相对脆弱,服装业等高度依赖美国市场,一旦面临关税打击便可能遭受重创。 归根结底,莫迪的中国之行或许能带来短暂喘息,但无法改变印度身处的困境。真正的出路,并非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不断算计,而是要放弃不切实际的地缘幻想,清醒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脚踏实地构建属于自己的强大经济与国防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