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deepseek给出的🚇 厦门北站地铁接驳优化方案 1 厦门北站地铁换乘现状 厦门北站的地铁1号线设置了6个出入口,但前往不同方向的入口是分开的: · 前往镇海路方向(进岛方向):需要选择1、3、5号出入口。 · 前往岩内方向:需要选择2、4、6号出入口。 这种设计主要是因为地铁1号线在厦门北站是一个终点站,列车需要在此折返。为了方便管理和组织客流,车站采用了侧式站台的设计,即不同方向的列车停靠在不同的站台层面,乘客需要在进站前就根据目的地选择正确的出入口。这与杭州东站1号线和4号线采用的岛式站台、同台换乘的设计在物理结构上有所不同。 2 现有问题分析 1. 导向标识不清晰:虽然出站通道和站台有换乘指示,但从铁路出站口到地铁不同方向入口的路径上,缺乏连续、醒目、无歧义的标识。 2. 物理隔离不便:前往不同方向的入口分离且不互通,一旦选错,就必须折返,对于携带大件行李或行动不便的旅客尤其不友好。 3. 站台设计局限:厦门北站地铁1号线作为终点站,采用侧式站台,本身在换乘便捷性上就不及杭州东站那样的岛式站台同台换乘设计。 4. 建设时序问题:厦门北站是一个逐步扩建的枢纽,早期的规划设计可能未能完全预见如今的超大客流量和换乘需求,导致后期改造存在困难。 3 地铁接驳优化方案 3.1 短期可实施的改进措施(6个月内) 这些措施主要围绕优化标识和客流组织,不需要大的土建工程。 · 全方位强化导向标识: · 在铁路出站通道的最显眼位置,设置大型、发光、箭头明确的电子显示屏,动态指示“镇海路进岛方向”和“岩内方向”分别对应的地铁入口编号及步行路线。 · 在地面粘贴颜色区分的地面导引贴纸(例如,蓝色箭头指向镇海路,绿色箭头指向岩内),形成一条“色带”,让旅客即使不看头顶标识也能“跟着颜色走”。 · 在关键分流节点增设语音广播提醒,循环播报方向选择提示。 · 优化服务与引导: · 制作简易的换乘指引卡片或宣传单,在铁路出站口由工作人员或放置在自助取用点,方便旅客随手获取。 3.2 中长期改进规划(1-3年) · 建设“中央换乘大厅”: · 这是解决“先进站再分方向”的理想方案。若能整合空间,在铁路出站口和地铁入口之间创建一个统一的换乘大厅,所有从铁路下来的旅客都先进入这个大厅。 · 在大厅内,设置地铁的安检口和票务闸机。旅客只需一次安检,一次进站,即可进入地铁付费区。 · 进入付费区后,再根据指示选择前往“镇海路”或“岩内”方向的站台电梯/扶梯。这样就完全避免在站外寻找方向的困扰。 · 增设自动步道:如果换乘通道距离较长,可以参考北京新版轨道交通设计标准中的建议,根据换乘客流量和通道长度,设置自动步道,减轻旅客步行负担。 3.3 长远愿景借鉴 · 借鉴杭州东站“同台换乘”理念:未来的新线建设或大型枢纽改造中,可以优先采用类似杭州东站的设计,让不同方向的地铁线路或站台集中布置在地下空间,通过地下层实现无缝衔接,真正实现“零距离换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