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赞]他是许世友的儿子许光,是中国第一批本科海军军官,正当前程似锦时,父亲许

[中国赞]他是许世友的儿子许光,是中国第一批本科海军军官,正当前程似锦时,父亲许世友对他说:“你别干了,回老家去吧。”   (信源:百度百科——许光)   许光是开国上将许世友的儿子,一位真正的将门虎子。新中国成立前,他还在家乡务农,建国后才正式参军,并凭借自身的刻苦钻研,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   他他先后从海军学院取得优异成绩,年仅29岁,许光就已晋升为海军副舰长,拥有璀璨光明的前途,并立誓要为祖国的海军事业贡献毕生精力。   然而,一份来自父亲的家书,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份选择背后,是许家一段鲜为人知的苦难岁月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许世友与原配朱锡明曾育有三子,其中两子不幸早夭,仅长子许光存活。   1932年,许世友随红四方面军主力紧急转移,仓促离家时甚至没来得及留下一句话。家中只剩下老母亲、妻子和年仅三岁的许光。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使许世友与家人失联多年,他一度以为家人已遭不测。   在家乡,许母也以为儿子早已牺牲,不忍儿媳守寡,便让朱锡明改嫁,自己独自抚养孙子许光。为了躲避追捕,祖孙二人常年在深山老林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导致许光幼年时大字不识一个。   1948年,在王树声将军帮助下,失散多年的父子团聚。建国后,许世友公务繁忙,无法照料母亲。他曾接母亲到南京,可老人不习惯城市生活,执意回乡。自幼丧父、由母亲养大的许世友,因母亲独自在家而心如刀割,深感忠孝难两全。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艰难决定:让前途无量的长子许光复员,回乡替自己为奶奶尽孝。他在信中语气近乎恳求。更深层的用意,是希望儿子能代他报答家乡新县人民。新县为革命付出巨大牺牲,不足十万人口,却有五万五千儿女献出生命。   许光收到信后,内心五味杂陈,挣扎了一整夜。他明白,父亲的请求既是军令父命,也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他不愿父亲为自己动用特权,也深知家乡百废待兴,确实需要他。于是,他毅然决定放弃军旅生涯,让父亲能全身心投入国防建设。   1965年,许光提交了转业申请,他的战友和领导们对此都感到不可思议和万分惋惜。回到河南新县后,他被安排在县人武部担任一名普通的参谋,一边工作,一边悉心照顾奶奶的生活起居。   半年后,94岁高龄的许母安然离世。奶奶去世后,老部队曾联系许光,希望他重返海军舰队,父亲也征求过他的意见。但许光明确表示不再回去,他决定彻底扎根在新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他不满自己吃茶看报的生活,就带领乡亲们致富。   1969年,为了给县里筹建微波站,许光带领工人们克服山顶无路的困难,硬是靠人力将设备和几吨重的水泥杆搬上山顶。他们来来回回奋战了300多天,终于建成了微波站。终于让百姓们都用上了电。除此之外他还常上前线。   许光一生都在老区基层工作,并屡次拒绝升职。领导们曾一致决定提拔他担任区领导,1990年,河南军区也有意提拔他担任军分区领导,但他都一一拒绝了。他说,自己是带着父亲的使命来的,要扎根老区,为老区人民尽孝,也想把机会留给年轻同志。   在生活上,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他爱抽烟,但只要别人介意就不抽,开会不抽,会后也不带走公家的烟。1982年,政府考虑他家孩子多,分给他一套带院子的房子。   八年后,县里建家属楼要拆他家院子,他二话不说,带全家租住在乡亲家。新楼盖好,他有优先选择权,却挑了最小的一间。   他教育子女,从不让他们戴高干子女的帽子,要求他们节俭,在学习和工作上与人竞争,而不是比拼家世。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长女许道江不负众望,成为第二炮兵部队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   2012年,许光被查出肺癌,但他不许搞特殊,住进医院后还是和平常人一样。直到一年后,他因心梗去世,而他的遗嘱也很简单,就是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捐给福利院。他的一生淡泊名利,从未利用父亲的权力为自己谋取任何私利。   许光将军父子舍弃小我,将对家庭的孝道,升华为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沉大爱。他用四十多年的基层奉献,诠释了一位红色后代的初心与担当,其高风亮节,如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家乡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