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97年,邓亚萍退役后去清华大学读书,第一堂课,老师问她:“你的英语如何?”邓

1997年,邓亚萍退役后去清华大学读书,第一堂课,老师问她:“你的英语如何?”邓亚萍尴尬的回答:“我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邓亚萍的运动员生涯,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每天,她比别人多挥几百次拍,每比别人多打一万个球,就想着能补上一厘米的身高差距。 就这样,这个身高仅1米5的小个子,一步一步登上了世界乒坛的巅峰。 在她14年的职业生涯中,共斩获18个世界冠军,连续8年位居世界排名第一,更是中国奥运史上首位夺得4枚金牌的运动员,成为乒乓球大满贯得主。 然而,长期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让邓亚萍的身体不堪重负,1997年,伤病如同汹涌的潮水,将她逼至退役的十字路口。 此时的她,面临着人生全新的抉择,而一直怀揣着的读书梦想,如同在黑暗中闪耀的灯塔,为她指引了新的方向,进入清华大学深造。 但刚踏入清华校园的邓亚萍,就像一只迷失在茫茫大海中的小船,在第一堂英语课上,当老师询问她英语水平时,她坦诚地回答,我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这句看似简单的回答背后,却隐藏着她深深的无奈与巨大的挑战,但邓亚萍是谁?她可是赛场上的无畏勇士,面对困难,只会愈战愈勇。 为了尽快提升英语水平,她给自己制定了堪称严苛的学习计划。 每天清晨5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她已在书桌前开始了英语学习之旅,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对待。 为了保证每天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她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和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 夜晚,当室友都已进入梦乡,她还在灯光下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至深夜12点。 长时间的用脑,让她每天清晨起床时,枕头上都会留下许多脱落的头发,但她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 在清华学习期间,邓亚萍并非一帆风顺,课程难度远超她的想象,老师的授课内容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她来说,如同“天书”。 但她凭借着在赛场上锤炼出的坚韧意志,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后,再一点点翻字典,硬啃硬记每一个知识点。 不仅如此,她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疲劳,如两座大山压在她身上,但她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随着学习的深入,为了更好地提升英语能力,邓亚萍获得了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机会,然而,初到剑桥的她,再次遭遇了“滑铁卢”。 全新的语言环境、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她陷入了迷茫,课堂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而她却在云山雾罩中难以跟上节奏。 生活中,文化差异、高昂的生活费用以及出行的不便,都像一道道难以跨越的沟壑横在她面前。 但邓亚萍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她深知,要想在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稳脚跟,唯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于是,她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攻读,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所有内容照抄一遍,回到家后再逐字逐句地查字典理解。 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她常常吃自己带去的三明治,晚上则以简单的方便面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为食,每天学习到12点才休息。 经过在剑桥的刻苦学习,邓亚萍的英语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回到清华后,她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国球的历史及发展》,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 但她的求学之路并未就此停歇,2001年9月,她又踏入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校门,攻读硕士学位。 之后,她更是勇攀高峰,在剑桥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业。 在求学的11年里,邓亚萍不仅在知识的殿堂里不断充实自己,还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实现了从体育冠军到学术精英的华丽转身。 从乒乓球赛场的辉煌,到学术领域的突破,再到为体育事业和社会公益发光发热,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努力终有回报”。 无论起点有多低,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只要怀揣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信息来源:清华校友会人文学院2018-05-06发布:听邓亚萍讲述她和清华外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