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96岁不能自理,大小便不知道,半天时间把床尿湿3次。4个儿子走完了,3个女儿走了一个,自己女儿说这是拿小命保老命。 北方小县城里,住着一位96岁的老人。老人年轻时吃过不少苦,拉扯大了几个儿女,算是把一个大家子撑了起来。 可惜世事无常,四个儿子都已经早早离世,三个女儿中也去世了一个。如今,陪在他身边的,只剩下两个已经七十五六岁的女儿。 老人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早已不能自理,大小便全然不知。每到夜里,身下的被褥湿透,半天时间就能把床尿湿三次。 两个女儿轮流照顾父亲,每天都要换洗床单、褥子,洗盆里的尿布和衣服,累得直不起腰来。 老人年纪大了,皮肤娇嫩,每次被尿液浸泡久了,身上就生出一片片红斑,两个女儿心疼得要命,常常忍着疲惫给他擦洗、上药膏。 说是“孝心”,可实际上,这份孝心里也夹杂着沉甸甸的无奈。两个女儿年岁已高,自己都已经满头白发、行动迟缓。 每一次弯腰替父亲翻身,都是对她们骨头和心脏的考验。她们常常互相安慰:“咱们这是拿小命保老命啊。”可这样的话,说多了,心里也生出怨气。 “再这么下去,我们迟早都要倒下。”大女儿又一次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她们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力气再这样照顾下去。于是,老人被交到了孙子手里。 孙子是个五十来岁的中年人,平日里也算孝顺,可当真把老人接到家里,他才发现问题比想象中严重得多。每天要给老人喂饭、换洗、擦身,稍不留神,屋子里就弥漫着难闻的气味。 夜里老人喊叫不休,折腾得全家人都睡不好。孙子心力交瘁,不到一个星期,他就决定将老人送去养老院。 养老院收下老人时,孙子心里松了口气。他以为交给专业的护工照看,总比自己照顾强。可谁知,才半个月,养老院的电话就打来了:“老人快不行了,家属最好接回去。” 电话那头声音客气,却藏不住一种推卸责任的冷淡。孙子心里一紧,慌忙赶去把老人接回了家。 老人回到家时,气息已经很微弱,眼睛半睁不睁,像是还在寻找熟悉的屋檐。两个女儿守在床边,握着父亲布满皱纹的手,不停地叫着:“爹,咱们回家了,你放心吧。” 仅仅不到一天,老人就安静地走了。没有过多挣扎,像一盏油尽的灯,静静地熄灭。 这一刻,屋子里没有嚎啕大哭,反而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释然。两个女儿流着泪,却反复说:“爹走了,也算解脱了。” 她们清楚,从此以后再也不用半夜爬起来给老人翻身,也不用担心一不留神就把床尿湿。她们的身体终于能稍稍喘口气。 孙子站在一旁,心里五味杂陈。他并非不孝,只是现实太残酷。一个九十六岁的老人需要的是全天候的照护,而自己根本无法胜任。 眼看着老人走了,他心里除了悲痛,还有一丝轻微的宽慰:终于不用再被夜里的喊声和无休止的脏衣服压得透不过气了。 亲戚们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纷纷赶来吊唁。有人叹息:“这老人命真长啊,儿女都走在前头,他一个人硬是熬到了九十六岁。”有人则摇头:“老是老了,可最后这些年过得也太受罪了。” 在乡邻眼里,这是一段沉重的孝道故事。人们常说“养儿防老”,可老人却白发人送黑发人,晚年全靠两个老女儿和孙子接力维系。